含山:文旅融合繪新景 山水人文共輝映

春日的含山,綠意盎然,游人如織。這座位於安徽省中部的千年古城,正以“文旅+”為筆,書寫著山水與人文交相輝映的嶄新篇章。近年來,含山縣立足“生態立縣、文旅興縣”發展戰略,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激活生態資源潛力,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文旅融合添新彩 千年文脈煥生機
凌家灘遺址公園內,游客們佩戴VR設備“穿越”至5800年前的史前祭壇,親手“制作”玉器,感受先民智慧﹔研學基地裡,青少年在考古專家指導下體驗文物修復,埋下文化傳承的種子。“經常有研學團隊或自駕的家長帶孩子來體驗‘模擬考古’,孩子們拿著小刷子清理‘文物’時,眼睛都是發亮的。”凌家灘遺址公園講解員李婷說,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歷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傳承。作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含山縣以凌家灘遺址為核心,打造“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文旅地標。這座被譽為“長江流域文明起源曙光”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通過數字化展陳、沉浸式體驗等創新手段,讓遠古文明“活起來”。
與此同時,含山以“紅色文化”賦能文旅融合,將含和獨立團舊址、六衖“石頭部落”等紅色景點串聯成線,打造“重走革命路”主題線路。在褒禪山景區,王安石筆下的“非常之觀”與現代文旅項目結合,推出“健康跑”活動,讓游客在運動中觸摸歷史溫度。“帶孩子來褒禪山,既體驗華陽洞奇特的自然景觀,又可以在古道上快樂奔跑,留下美好的回憶。”游客張先生從合肥專程趕來,在“健康跑”終點處拍照留念,“這種文旅結合的方式,比單純逛景點有意義多了。”
生態賦能興產業 綠水青山展新顏
含山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山水資源轉化為文旅經濟新引擎。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森林步道蜿蜒,螢火虫露營地燈火點點﹔運漕古鎮沿裕溪河而建,古街風貌復原,民宿、茶肆、文創工坊林立,千年水鄉重現水陸碼頭盛景﹔銅閘鎮太湖村將閑置農房改造為“八姓人家”主題村落,配套採摘園、垂釣池,實現“一房一景一故事”。“以前村裡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現在環境好了,游客多了,民宿周末幾乎都是訂滿。”太湖村“青舍”民宿老板任榮笑言,“客人喜歡清晨爬太湖山,晚上在院子裡感受山風,說這才是‘向往的生活’。”
昭關鎮依托溫泉資源,打造溫泉康養度假區,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周末帶父母來泡溫泉,體驗非常好。”合肥游客劉女士說道。
據統計,2024年,含山縣鄉村旅游接待量突破468萬人次,同比增長16.53%,綜合收入達32.5億元,同比增長17.12%,綠水青山真正成為“幸福靠山”。
非遺傳承續根脈 鄉村振興譜新篇
含山博物館內,凌家灘玉器造型書簽、含弓戲人物Q版手辦、扎彩技藝制作的燈籠等非遺文創產品琳琅滿目,讓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以前非遺是‘老古董’,現在成了‘新網紅’。”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肖美義說,“我們通過在各個景點表演含弓戲,讓年輕人了解本地戲劇,還有家長帶孩子來學唱腔。隻要有人聽、有人學,這門藝術就‘活’著。”
含山縣以非遺為紐帶,探索“活態傳承”新路徑。37項非遺項目走進校園、景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定期開展“守藝課堂”,培養年輕“粉絲”。非遺與節慶的碰撞更激發文旅活力:每年農歷三月三,含山“採茶節”吸引萬名游客踏青品茗﹔端午期間,“龍舟競渡”在得勝河上演,兩岸觀眾為非遺龍舟制作技藝喝彩。2025年春節,含山舉辦首屆“非遺年貨大集”,集中展示扎彩燈會、打鐵花、糖畫等民俗,打造“看得見、嘗得到、能體驗”的文化盛宴。
從千年文脈的守護傳承,到生態價值的創新轉化,再到非遺技藝的活態利用,含山縣正以文旅融合為主線,繪就一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壯美畫卷。(通訊員 唐延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