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科大硅谷遇見第三屆的科交會

4月26日,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以下簡稱“科交會”)在合肥開幕。科交會生態賦能展區,科大硅谷攜手47家優質片區科技型企業參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科大硅谷成立的第三年。當3歲的科大硅谷遇見第三屆的科交會,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四年前的4月26日,首屆科交會於合肥開幕。作為國字號以“成果轉化”為主題的大會,科交會的使命是打造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國科交會”和集聚科技創新資源的重要載體,為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科大硅谷片區企業亮相科交會。科大硅谷供圖
一年之后,安徽印發《“科大硅谷”建設實施方案》,旨在建設安徽科技體制機制“試驗田”、高科技產業“高產田”,“科大硅谷”應運而生。
2024年11月,安徽省錨定打造“三地一區”戰略定位,明確提出“三個往前趕”:推動經濟總量在全國往前趕、經濟增速在長三角往前趕、各省轄市經濟總量在全國往前趕。
怎樣實現“三個往前趕”?關鍵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又該如何通過產業創新進而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既要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也需一流的生態賦能。
本屆科交會以“科技打頭陣,創新贏未來”為主題,突出轉化交易、突出“高、新、外”、突出生態賦能,構建起解決創新鏈產業鏈“相望難相見”問題的重要樞紐。
科大硅谷展區展示的機器狗。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科交會現場成功簽約中國科學院“融合點”行動安徽活動十大成果轉化項目,以及10個科技成果轉化代表性項目,內容涵蓋聚變能源、人工智能、半導體顯示、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多個科技前沿領域。
截至目前,本屆科交會共征集自今年1月以來的企業需求1606項﹔科技成果4280項,同比上屆科交會增長近一倍﹔初步對接成功項目400多項,對接金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
如果說科交會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大舞台”,科大硅谷則是培育科創企業的“加速器”。
建設兩年多來,科大硅谷片區累計新增科技型企業超2500家,培育瞪羚企業140家,新增培育上市公司3家,集聚各類創新創業人才超7萬名,集聚各類基金200多支,總規模超2000億元。科大硅谷以合肥市1%的建成區面積新增了23%的科技型企業,成為全省乃至長三角地區科技型企業聚集地之一。
一家家科技企業落地的背后,是一次次高科技人才與安徽的牽手。數據顯示,科大硅谷已吸引超萬名“科漂”來皖。
科大硅谷展區。科大硅谷供圖
遇見科交會,科大硅谷也亮相一批前沿科技成果。今年,科大硅谷47家前沿企業攜87件“硬科技”參展。
大會科大硅谷展示區,合肥國鏡儀器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一台國產台式冷場掃描電鏡,這也是世界首台冷場台式電鏡。
掃描電子顯微鏡是納米尺度觀測的關鍵設備,此前長期依賴進口,被工信部列為35項“卡脖子”技術之一。
國鏡儀器基於自主掌握的世界領先的電子光學技術研發的冷場掃描電子顯微鏡,實現了國內在高端電鏡領域零的突破。本次發布的台式冷場電鏡具有高分辨率、智能化、小型化、低電壓等特性,尤其低電壓特性,可以降低高能電子束對樣品的損傷以及不導電樣品不需要噴金處理,還原樣品真實的樣貌信息,可主要應用於新材料、新能源、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相關領域。
科大硅谷核心片區中安創谷。科大硅谷供圖
據悉,該公司核心團隊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組成,2023年在科大硅谷片區落地。“我們的目標就是‘為國造鏡’,讓國產高端儀器真正服務於科研和產業,助力中國科技自立自強。”合肥國鏡儀器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孫鵬飛說。
不隻於此。合肥幺正量子科技的多光子糾纏源系統、合肥墨測科技的地磁量子磁力計、合肥福晴醫療的無液氦分立式術中磁共振系統,以及夢克斯航空的全復合材料碳纖維火箭整流罩、合肥鳴鴻微電子的毫米波安檢芯片……人民網安徽頻道注意到,本屆科交會上,科大硅谷片區參展企業涉及量子信息、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帶來的“硬科技”均是處於國際前沿水平的創新產品。
“科大硅谷核心在於聚資源、搭平台,是要將產業的‘池子’挖得更寬,延伸服務鏈條,培育更多科創企業好苗子。”科大硅谷平台服務公司董事長吳海龍接受採訪時表示,科大硅谷服務平台公司應該成為服務科技創新創業的“大模型”。
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科創企業加速成長,安徽才能加力“往前趕”。
數據顯示,2024年,安徽全社會研發投入1264.7億元,居全國第10位﹔研發投入強度2.69%、位列全國第7,企業研發投入首次突破千億大關,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創新澎湃發展動能。去年,安徽經濟總量跨上5萬億元台階、增速居全國第3位,經濟結構持續向新向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