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之四
安徽六安:茶旅融合 點“綠”成金

春和景明,茶香四溢。時下,安徽省六安市進入茶葉大面積開採,人民網安徽頻道深入六安市主要產茶區,上茶山、進茶企、訪茶農,探尋興茶富民的產業經,分享茶葉全產業鏈上的歡笑聲,解碼六安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道。
採茶季一到,每逢周末,在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的凡沖茶海裡,忙碌的不僅僅有採茶工人們,還有眾多前來研學的孩子們。他們頭戴小黃帽,肩背小竹簍,在茶園間靈活穿梭,親身體驗採茶的樂趣。
漫山遍野的“小黃帽”,讓“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有了更豐富的詮釋。傳統茶產業與研學旅游的融合,讓六安茶產業超越了單純的採茶、制茶范疇,以茶為橋梁,連接起更多元的文旅新體驗。
這場“茶旅融合”的升級,正重新定義六安茶產業的附加值。
霍山茶海研學基地。人民網 郭昊攝
霍山縣凡沖村擁有1100余畝連片茶園,憑借優越的生態環境和交通條件,當地大力發展農旅融合產業,深入挖掘茶葉經濟價值,積極探索產業融合新路徑,不僅促進了茶農增收,還催生了新的消費熱點。
攤青、揉捻、炒制……4月20日,在霍山縣凡沖茶海研學營地,孩子們在此排隊體驗從採摘到制作茶葉的全過程,沉浸式文化體驗使傳統文化躍然眼前,不再是書本上的抽象文字。
“今年茶季剛拉開序幕,茶海研學營地就已經迎來客人達五千余人次,真正實現了農旅經濟的有效轉化。”霍山縣凡沖村黨支部書記張長珍介紹說,2024年,凡沖茶海研學營地接待近10萬名游客,帶動村民增收超100萬元。
研學的熱潮同樣推動了民宿經濟的發展。凡沖村除了擁有豐富的茶葉資源之外,還有原三線企業江南機械廠遺留國有土地800余畝、房屋近1萬平方米,為打造民宿、度假等旅游服務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場地條件。
“研學帶來的游客,也促進了當地民宿經濟的發展,去年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80萬元左右。像不遠處的‘少間·觀凡裡’民宿生意就十分紅火。”張長珍說道。
俯瞰茶園裡正在體驗採茶的孩子們。吳芳攝
火熱的茶旅融合場景,在大別山北麓的金安茶山同樣上演。眼下,正是茶農徐志虎最忙碌的時節,但跟去年相比,忙碌的內容有所不同。
“以前忙著採茶,今年忙著搞服務咯。”徐志虎指著屋外不遠處的茶園裡,游客們正化身為“半日茶農”,親身體驗採茶的樂趣,蒸騰的茶煙中夾雜著歡聲笑語,悠悠地飄過山梁。茶山深處,七彩滑道上,研學團隊的身影與忙碌的採茶客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生動的畫面。
東石筍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昌華告訴記者,2023年,東石筍村用銜接資金建起千平茶產業驛站,200畝標准化茶園讓茶葉品質躍升,帶動200余戶茶農戶均增收4500元左右。
茶葉品質的提升,不僅讓村民們收獲了經濟上的富足,更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體驗。於是,去年村裡開發了彩虹滑道等文旅項目,實現分紅43萬元。並且舉辦了茶旅文化季、超大非遺蒿子粑粑等活動。“通過這樣的引流,形成了茶文旅融合聯農帶農的新格局。”汪昌華說。
俯瞰金安區毛坦廠鎮東石筍村的茶山竹海。金安區委宣傳部供圖
2024年,僅在六安市金安區,干毛茶產量達1010噸,茶旅融合拉動綜合產值突破7.5億元。 當綠葉變“金葉”,茶山變成“金山”,一片茶葉承載的已不僅是舌尖的味道,更是一個關於鄉村振興的鮮活答案——生態可觸摸,文化能體驗,產業再延伸。
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融合,一片茶葉“沏出”了六安的綠水青山致富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