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安徽“第二城”,抓住“年輕人的心”!

2025年03月25日08:26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人口規模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人口規模擴大可以提升城市能級,意味著充足的勞動力和更大的消費潛力,有利於吸引更多的企業和投資。

作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經濟第二大市,蕪湖擁有發達的制造業,為年輕人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當前,蕪湖市正加快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打造“紫雲英人才計劃”升級版,千方百計留住人才,特別是抓住“年輕人的心”。

2024年蕪湖市淨增人口4.1萬人,常住人口379.7萬人,近4年淨增人口15.3萬人。特別是新入職大學生連年增長,2021年以來,蕪湖市招引大學生分別為3.3萬人、6.7萬人、8.8萬人、10.04萬人,呈現出越來越強的人才吸引力。

“我們力爭今后每年淨增8萬至10萬人,到2027年常住人口突破400萬人,長遠目標達到500萬人。”近日,蕪湖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從線下招聘到直播“帶崗”,用工市場供需兩旺

進入3月,天氣漸暖,就業市場也迎來了“小陽春”。

3月5日,在蕪湖市人力資源市場內,一場“就在蕪湖”汽車產業專場招聘會線上線下同步進行。

“公司是高新技術企業,2020年上市……”線上直播間裡,瑞鵠汽車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員工上陣直播,彈幕如流星雨般劃過:“運維工程師還招嗎?”“測試崗需要哪些証書?”屏幕上顯示,實時在線人數超過1.5萬人,直播間當天收到205份簡歷。

“現在網絡招聘渠道越來越多,大部分人都傾向於‘一鍵求職’。”蕪湖市人才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任雨恆告訴記者。春節過后,該市就在抖音號、視頻號連續開展了各種招聘直播活動,比如圍繞蕪湖市十大產業,每個產業組織了一場專場直播,每個區縣也都做了直播。“我們甚至把直播間搬到企業,現場解答求職者的疑問。”他介紹,春節以來,全市人社部門已經舉辦了95場就業直播。

蕪湖市高度重視人才和就業工作,近3年新增就業25萬人,淨增常住人口12.5萬人,是全省為數不多的人口淨流入城市。在汽車及零部件、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拉動下,今年前兩月,全市各級人力資源市場累計提供就業崗位44566個,同期進入各級人力資源市場求職的人員31810人,人力資源市場供需兩旺。

老家在湖北的彭嬌是蕪湖南陵的媳婦,2012年夫妻倆回到蕪湖求職,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蕪湖經開區的企業上班,現在她已從原來的一線工人,成長為企業管理人員,收入待遇穩步提升。“前兩年我們在蕪湖市買了房子,馬上孩子上中學了,准備從老家接到市裡上學。”彭嬌說。

蕪湖市雄厚的產業基礎,為各類人才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2024年蕪湖市新入職大學生突破10萬人,90%以上都進入企業,實現高質量就業。”任雨恆說。

“生存需要”轉向“發展需要”,技工普工“一工難求”

“常年招聘普工”“高薪職等你來”……在蕪湖經開區,各個工廠大門前,隨處可見類似的招聘廣告。

蕪湖長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經開區一家顯示屏生產企業,近幾年企業快速發展,已經在蕪湖發展到3家公司,員工上萬人。企業人事經理王敏告訴記者,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用工需求增大,一線普工常年招聘,特別是年底用工高峰期,普工工價最高漲到30元一小時,還常常招不到人。

汽車、家電、新材料是蕪湖經開區的三大主導產業,用工需求大。特別是每年9月份以后,產業陸續進入生產旺季和用工高峰期,各大企業都在搶人,季節性缺工現象明顯。

除了普工,焊工、電工等技術工人也十分緊缺。記者在蕪湖宏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門口看到,招聘啟事上寫著:“技工津貼每月500—1200元”“每年兩次升職加薪機會!”該企業人事經理馬繼華告訴記者:“簡歷收到不少,但符合崗位要求的人不多。”近年來企業轉型升級帶來用人模式的改變,工程師、數據分析師、高級技工等高技能崗位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而且應聘人員技能較為單一,不能滿足多門類的技能需求。

馬繼華介紹,目前企業招工方式主要有企業自主招聘、高校訂單班培養、員工“人帶人”以及勞務公司派遣,“企業招工是根據階段性的項目、訂單來決定招聘規模,和第三方人力資源公司合作更高效也更便利。”后者也帶來了用工的不穩定,每年春節前會有很多員工流失。

“經開區作為蕪湖重要的制造業基地,70%的一線工人都是外地人,每年春節前后,外地員工流失率非常高。而且,很多一線工人都是通過勞務派遣公司入職的,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在蕪湖經開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負責人童華晨看來,出現這種階段性的“用工荒”,除了勞動力市場的供需變化,還與勞務派遣等勞動關系不穩定有關。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90后”“00后”新生代勞動力就業偏好已經從“生存型”向“發展型”等轉變。新一代勞動者對技能培訓、職業發展、工作環境等關注度較高。高校畢業生不願意進廠“打螺絲”、農民工又缺乏復合型職業技能,讓很多中低端加工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用人崗位即使月薪過萬還是難覓良才。

目前蕪湖市常住人口379.7萬人,除去縣級市無為常住人口83.4萬人,蕪湖市區人口實際不足300萬人。“隨著產業發展,技工人才供求缺口明顯加大,本地人口基數少,無法滿足大量用工需求,需要大量吸引外來務工人員。”蕪湖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陸照海表示。

“人口紅利”變“人才紅利”,構建多層次人才機制

技工院校是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據了解,蕪湖市現有3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規模不足1萬人,今年畢業生還不到2000人。本地畢業生遠遠不能滿足本地用工需求。

陸照海建議,要立足蕪湖市的產業發展抓就業,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培養高質量的產業工人,堅持企業缺什麼人才就培育什麼人才,實現產業、企業、就業三業聯動,實現精准化就業。其次,要加強與皖北地區及其他勞務大省用工合作,吸引更多勞動者來蕪就業。

任雨恆說,全市112家重點企業都配備了用工服務專員,每月定期走訪了解企業用工情況及需求,宣傳用工政策。在蕪湖市就業失業動態監測系統中,524家重點關注企業的用工波動可以被實時把脈。這種動態的“預判”服務模式,將就業市場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布局。

“摸清了企業需求,人社部門可以有針對性地到理工科等院校進行招聘,幫助企業與學校建立深度聯系。”童華晨說,“同時,人社部門還與雲南、河南等地進行勞務協作,當企業急需用工時,我們能立即反應,為企業填補用工缺口。”

聚焦汽車、航空、機器人等優勢產業,蕪湖市開發10條大學生職業能力實踐提升路線,將參觀、跟崗、實訓融為一體,通過沉浸式體驗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實操能力和留企概率。目前已開展參觀、體驗、跟崗鍛煉等活動5000場。

為了留住人才,在人才認定上,蕪湖市把技術工人作為人才隊伍的重要一環,結合產業發展,把技術人員納入人才認定,可以參加職稱評審,享受紫雲英人才政策。把企業薪酬作為人才評價因素,年薪達到20萬元有望認証為C類人才,享受購房補貼、子女入學等政策。

在宏景電子,“90后”巢湖小伙楊亞從一線工人起步,兩年成長為助理工程師,實現了薪資翻番。楊亞告訴記者,公司有完善的晉升通道,每年有兩次升職加薪機會。高中學歷的他堅信,隻要踏實肯干,不斷學習提升,一定會有更精彩的明天。

去年舉辦的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上,“00后”的蕪湖選手唐凡摘得飛機維修項目金牌,從一名飛機維修工人被認定為蕪湖市高層次人才(A類),讓人們看到技能型人才逆襲的另一種可能。

“我們需要培育更多這樣的產業工人,隻有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構建從藍領、技能到高端的多層次人才機制,形成人力資本與產業升級共生共榮的生態系統,才能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陸照海說。(記者 范克龍 阮孟玥)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