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安徽長豐:農業“智慧谷” 書寫新故事

人民網記者 韓震震
2025年03月25日09:16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田裡布設農業傳感器,土壤溫度、濕度、養分等數據實時傳輸﹔經過大數據分析,灌溉、施肥、除草是否需要、哪天進行,會在日歷中自動顯示﹔用戶隻需點擊提示,就可在系統內選擇相應機構提供農事服務……在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隨著智慧農業的發展,這如科幻般的場景已經走入現實。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農業種植精准、簡單、高效。”近日,在介紹公司剛剛發布的“神農操作系統”時,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儒敬說。

俯瞰中科農業智慧谷。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jpg

俯瞰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今年1月19日,位於長豐縣的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內,“神農操作系統”正式發布,該系統涵蓋氣象測報、施肥、植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農資與農產品集採等服務功能,旨在實現縣域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數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決策。

智慧農業是當今農業的發展趨勢。2020年4月,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正式成立,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肥市人民政府、長豐縣人民政府共建,主要從事智慧農業領域內相關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作為企業負責人的王儒敬,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總工程師、研究員,在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建立之前,他從事智慧農業、農業傳感器等相關研究已有多年。

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研發的“神農操作系統”。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研發的“神農操作系統”。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雖然剛剛成立5年,但作為一個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發揮的作用,在王儒敬看來是非常關鍵的。

“來到這邊后,我們直接跟市場、跟用戶打交道,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可以說是邁入‘快車道’。”王儒敬說。

破解理論實踐“兩張皮”,讓最新科技離農業更近,在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像王儒敬這樣擁有雙重身份的還有很多。截至目前,這裡已匯聚302位高層次人才,其中126位博士、博士后,107位研究員、副研究員,並柔性引進了4位院士。

在科研團隊的推動下,一系列前沿技術實現快速轉化應用。

智慧農業、農業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數據,近年來,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關於農業傳感器的科研突破,通過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的推動,開始了大規模應用。如今,布設在農田裡的傳感器,24小時不斷收集各種數據,為農業種植提供參考。

中科農業智慧谷研發的各類傳感器。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jpg

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研發的各類傳感器。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除了數據收集,土壤檢測也是智慧農業的基礎工作之一。

“要想為農業生產精准‘開方’就要給土壤‘體檢’。”王儒敬介紹,經過10多年研發,2022年,他們成功研發出了高通量土壤成分智能檢測機器人,實現42種土壤養分、重金屬全量指標以及百余種農產品指標的快速檢測,在提高准確性的同時,也讓檢測效率大幅度提升。

大數據收集、土壤檢測,為智慧農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此后,通過與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深度合作,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成功打造“神農操作系統”,讓農業生產更精准、更簡單、更高效。

在長豐縣智慧農業谷數字草莓示范園內,工作人員洪勇用手機APP熟練地調節,確保棚內保持一個適宜的溫度。

“隻要打開手機,就能實時監測草莓長勢,掌握溫度、濕度、虫害、光照等,還可以通過手機APP進行調節。”洪勇說,他們利用傳感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將採集到的數據傳輸到大數據中心,進行建模分析,最后得到草莓生長過程模型,並精准進行田間管理。

長豐縣智慧農業谷數字草莓實驗大棚裡立體栽培的草莓。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長豐縣智慧農業谷數字草莓實驗大棚裡立體栽培的草莓。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如今,這種模式在長豐草莓種植中已大量推廣。記者從長豐縣了解到,目前該縣草莓種植大戶基本實現“數字草莓大數據平台”全覆蓋,草莓生產的溫、光、氣、土、肥、藥實現可視化和聯動控制,草莓種植更科學、品質更有保障。

“在為長豐做好服務的基礎上,今年我們計劃大力推廣這個模式,讓智慧農業在更多的縣域落地生根。”王儒敬說。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