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近日,安徽省第三批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踐創新案例發布——

一體化紅利,惠及千行百業千家萬戶

2025年03月18日08:28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3月上旬,安徽省發布了第三批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踐創新案例,40個案例包括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公共服務、高水平開放、區域協調、體制機制等7個方面,涵蓋省、市、縣(區)、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等多層級多主體多領域。

這些案例,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落地以來安徽千行百業融入一體化進程中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正是在各行各業的這些探索和實踐中,國家戰略潤物細無聲地轉化為千家萬戶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便利和好處。

一體化是千行百業的一體化,是覆蓋千家萬戶的一體化。典型案例的總結與發布,提供了“有圖有真相”的可參照、可復制路徑,引導各方持續接力,把一體化發展導引向“我們的長三角”“長三角人的長三角”。

引客入皖超億人次

安徽省有許多著名的旅游景點,很多都是長三角地區最具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安徽省發揮長三角地區密集的高鐵路網優勢和獨特的文旅資源優勢,以發展“高鐵+旅游”為切入點,與滬蘇浙深化合作、相互賦能,形成文旅消費持續增長、區域市場活力持續釋放的共贏多贏局面。

豐富“高鐵+旅游”產品供給,給游客更多優質選擇。安徽省聯合推出長三角高鐵旅游大環線、長三角“七名”﹝上海(名城)、烏鎮(名鎮)、西湖(名湖)、黃山(名山)、西遞·宏村(名村)、蘇州園林(名園)、南京博物院(名館)﹞、跟著考古游長三角等精品線路﹔聯合策劃推介100座高鐵旅游小城和“十大主題線路”,涉及安徽31個城市、100多個景區景點、星級飯店及精品民宿﹔同時,還打造了“高鐵+”康養、研學、美食等系列專項產品。

優化“高鐵+旅游”市場服務,提升來安徽旅游的體驗。據介紹,安徽省牽頭制定《長三角區域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文書指引》,聯合查處違法違規經營案件。開展“人人都是迎客鬆”志願服務近6000場次、6.5萬人次參與,開行高鐵站公交接駁專線,完善高鐵站點至景區景點的旅游巴士、自駕租車等服務,營造安心、舒心、放心的消費環境。

完善“高鐵+旅游”合作機制,讓體制機制更順暢。安徽省牽頭起草並聯合簽訂《長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框架協議》,每年召開長三角文化和旅游聯盟聯席會議,深化政府、商協會、企業間多層次協作聯動,持續推動“高鐵+旅游”產品共建、市場共拓、客源互送。

“2024年,安徽國內旅游人次和花費分別增長7.4%、10.8%,其中,滬蘇浙來皖游客達1.03億人次,佔省外游客的56.3%,長三角文旅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深做實長三角“高鐵+旅游”這篇大文章,提升引客入皖質效,擴大文旅消費,持續擦亮“美好安徽 迎客天下”品牌。

小縣城常來大專家

“上海專家每周見,門診住院真方便,省時省力更省錢。”阜南縣流傳著一段順口溜,專門點贊外請專家坐診。

小縣城為何能請來長三角的大專家?阜南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是人口大縣,也是優質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小縣”。老百姓如果要有大病或是疑難雜症,隻得去省會合肥等外地的大醫院看病,來回跑路十分不便。近年來,阜南縣主動對接長三角地區醫療資源,盡力滿足老百姓在“家門口”看病就醫的迫切需求。

讓群眾在“家門口”看好病,成為當地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目標。

據了解,阜南縣完善各項制度,改善硬件設施,為外請專家提供全方位保障。同時,設立資金池,符合條件的患者外請專家費用由資金池保障,目前已外請專家1800多人次,支付費用600多萬元。此外,積極和長三角地區頂尖醫療機構深度合作,加入專科聯盟3個,建設名醫工作室11個、科研工作坊1個,開展名醫會診、帶教2000多次,縣級醫院四級手術佔比提升40%。例如,“上海東方醫院劉俊名醫工作室”成立的6個月內,在阜南完成心臟外科手術28例,實現當地心臟手術從“無”到“有”再到“全”的轉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育一支“帶不走、用得上”的專業醫療隊伍是關鍵。阜南縣做大增量,三年來共招引專技人才200余名。加入上海市東方醫院醫聯體,與上海交大醫學院等機構合作,選派100余名業務骨干進修學習,全縣醫療高級職稱人數提高120%,縣級醫院門診人次同比提高20%,基層診療量佔比達到65%以上。

為了讓群眾感受到在“家門口”看病的好處,阜南縣還全面開展“開門辦醫、上門送醫”活動,每周發布長三角名醫專家坐診信息,實行“患者不動專家動”,讓群眾“少跑路”。組建會轉診服務中心3個,主動開展大病患者回訪,引導患者縣內就診,年度住院人次和醫保基金支出分別減少7%和1%,腫瘤等大病患者自付費用平均降低50%,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

鄰居變成“合伙人”

如果要問,安徽省哪些城市最能直接感受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紅利,滁州市是首選答案之一。

緊鄰南京的滁州,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努力把鄰居變成發展“合伙人”。自2021年滁州市寧滁省際毗鄰區新型功能區啟動建設以來,聚焦“打造跨行政區協同發展產城融合新城區”建設目標,搶抓國家戰略機遇,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一體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果。

寧滁合作的成果,可以用“六個一”來概括,即體制機制“一盤棋”、規劃編制“一張圖”、交通互聯“一張網”、產業協作“一條鏈”、生態共保“一條河”、服務共享“一家親”。

在體制機制和規劃銜接上,寧滁兩地互訪頻繁、對接緊密。共同簽署“1+2+N”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制定年度工作要點,在規劃、交通、產業、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領域明確一批共同實施的建設項目和合作事項,協同推進毗鄰區域建設發展。寧滁兩市共同編制《“頂山—汊河、浦口—南譙”跨界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規劃發展策略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分別納入兩地“十四五”發展規劃。進一步協同空間布局,推進概念性規劃、核心區規劃、啟動區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四規統一”。堅持交通先行,寧滁兩市推進跨界交通無縫連接,寧滁城際鐵路滁州段、滁寧快速通道、汊河大橋、池杉湖大橋等建成通車﹔滁寧公交換乘中心等多條公交線路實現無縫對接,加速同城化步伐。

在產業發展上,滁州主動接受南京產業輻射,以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產業為主導,培育壯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基礎產業,形成“2+3”產業發展格局。兩個功能區所在地分別拿出1000畝地塊與毗鄰的浦口區、江北新區合作共建南浦合作產業園、江北新區-汊河生物醫藥產業合作區。在省界滁河大保護上,建立上下游協調聯動機制,共同推進池杉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完成17.5公裡滁河風光帶綠化景觀工程。

在民生共享方面,兩地在政務服務、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社會治理等方面推進同城化發展,進一步探索打破跨界行政壁壘,實現要素的自由流通、資源共享路徑,增強兩地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加快打造省際毗鄰合作樣板區。(記者 王弘毅)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