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安徽天長:農田有“三怪”,引領“新農潮”

人民網記者 周坤
2025年03月18日15:10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田間有“耳目”、雲端有“大腦”、地裡有“醫生”……如今,智慧農業正在改變傳統農業的面貌,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在安徽省天長市,近年來隨著使用先進的農業裝備,農田裡的水、肥、藥用量不斷減少,農作物單產卻呈增加趨勢,漸漸有了三件“怪事”。

“一怪”:智慧種地像比賽

春意漸濃,萬物生長。在三元村上泊湖附近的家庭農場裡,眼下連片冬小麥已返青起身,麥田裡,一台北斗激光平地機吸引了記者注意。

農場負責人張建昌介紹,加載北斗導航系統的平地機,能精准平整土地,誤差僅2厘米,節水節肥且減少環境污染。

除了北斗激光平地機,在張建昌的農田裡,還配備了墒情監測儀、虫情監測儀、苗情監測儀、孢子捕捉儀等智能設備,通過運用大數據、雲平台、互聯網和智能控制等技術,實現農田信息一體化管理,實時採集監測田間數據。

俯瞰張建昌在三元村的家庭農場。徐曉峰攝

俯瞰張建昌在三元村的家庭農場。徐曉峰攝

“以前覺得植保無人機很高級,現在都成為家家戶戶‘標配’了。過去種田都是和別人比經驗,現在我們都是比設備、比科技,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越高,種地效益就更好。”張建昌說。

天長市農業農村局市場信息化股股長閔繼香表示,天長市2024年新培育數字農業應用場景7個,涵蓋種植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累計達33個,“從傳統農業到機械化農業再到智慧農業,新質生產力正助力天長農業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目標。”

“二怪”:無土栽培高價賣

在天長市天康農業示范園裡,有兩座佔地15畝的日光溫室大棚,十分特別。透過玻璃,隱隱約約看到裡面種著一些蔬菜,爬在牆上、吊在頂上、挂在架上,有點與眾不同。

走進大棚內,仿佛來到一座田園風光與工業美感相得益彰的“蔬菜工廠”:各類蔬菜軌道、托盤有條不紊地轉動運行,培養架上生長著的多種時令蔬菜,把大棚點綴得綠意盎然,看不見一點土的痕跡。

天康農業示范園無土栽培的蔬菜。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天康農業示范園無土栽培的蔬菜。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離開土,蔬菜還能活嗎?

記者掀開培養架上的定植盤,隻見一棵棵蔬菜的根須比土壤種植的蔬菜要長要密。“這就是‘無土栽培’,通過這樣的根須吸收配方營養液生長,蔬菜可以放在水面上、架子上、管道裡種植。”基地負責人陳寧波說道。

花樣多,能掙錢嗎?

記者採訪發現,通過無土栽培技術,蔬菜無需人工施肥、除草、澆水及噴洒農藥,不僅外觀整潔,更實現了綠色環保的種植理念。最重要的是,這種技術縮短了蔬菜的生長周期,通過精准調控實現錯峰上市,使得蔬菜價格較市場高出一倍多,從“吸睛”走向“吸金”。

“三怪”:水桶養魚賺滿袋

大棚裡種菜是常事兒,可在天康農業示范園裡,還能在大棚裡,用一個個大水桶養鱸魚、鯽魚。

記者在大棚裡看到,20多個直徑四五米的養殖桶整齊地排列著,養殖桶內水流清澈見底,泛著淡淡的咸香,一群群鱸魚幼苗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弋,顛覆了傳統“池塘養魚”的固有觀念。

工作人員正在檢查養殖桶裡的魚苗。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工作人員正在檢查養殖桶裡的魚苗。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該項目負責人沈玉濱告訴記者,與傳統養殖相比,這種新興的裝備化養殖模式可以降低養殖成本,節省養殖空間,並且擺脫地域限制,不受季節和氣候影響,實現反季節育苗。

“去年我們成功養殖了第一批鱸魚,從目前的市場行情來看,利潤率非常可觀。未來,這裡將繼續打造更多的標准化養殖大棚。”沈玉濱信心滿滿地說,“同時,我們也將進一步拓寬江浙滬銷售市場,讓鮮活的鱸魚‘躍’上長三角百姓的餐桌。”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