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發力新型儲能,老電廠綠色轉型

兩座十多米高的熔鹽儲罐拔地而起,縱橫交錯的鋼鐵結構中焊花四濺。3月15日,隨著主廠房最后一榀鋼梁吊裝完成,國家能源集團安徽宿州電廠“火電+熔鹽”儲能項目主體建設宣告完工,正式進入設備調試階段。
“該項目設計儲熱容量為1000兆瓦時,採用390℃高溫和190℃低溫兩個熔鹽儲罐進行儲熱,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火電+熔鹽’儲能項目,相當於給我們的傳統火電機組配備了一個大型智能‘充電寶’。”宿州電廠副總經理倪宏寧告訴記者,熔鹽具有高沸點、低黏度、低蒸汽壓力和高體積熱等特點,是一種優良的傳熱儲熱介質。熔鹽儲熱利用熔鹽在升溫和降溫過程中產生的溫差實現熱能存儲,在電力富余或電力需求低谷時段,將電能轉化為熱能存儲起來,待用電高峰和深度調峰時再釋放出來,不僅解決了機組調峰出力與供汽之間的矛盾,還提高了電網的穩定性。
該項目負責人喬廷才展示了令人振奮的數據:系統投運后,機組滿額負荷連續供熱時間達到4小時,深度調峰時供熱能力躍升至每小時410噸的行業新高度,可實現連續供熱5小時。更值得關注的是環境效益,年均可消納新能源電量1.28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3.2萬噸標煤消耗和8.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同步滿足周邊40余家企業的清潔用熱需求。
宿州電廠始建於1958年,兩台裝機35萬千瓦的火電機組肩負著供電和供熱的雙重任務。近年來,頻繁的負荷調整導致蒸汽供應波動,對電廠發電和供熱的穩定性帶來很大影響。作為一家位於主城區的傳統熱電廠,面對調峰與供熱的矛盾以及城區內擴建限制與“雙碳”目標的雙重壓力,如何“螺螄殼裡做道場”,最大限度提高系統能源利用率?
經認真調研論証,宿州電廠向國家能源集團安徽公司提出建設“火電+熔鹽”儲能項目的申請,獲批后成為國家能源集團熔鹽儲熱技術耦合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的應用研究試點之一。去年初,該項目在宿州電廠正式開建,被列入國家首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
“火電機組與熔鹽儲熱技術相結合,解決了供熱機組常規改造方案隻能‘壓低谷’,不能‘頂尖峰’的難題,還有助於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相當於給傳統火電裝上了智能調節器,開辟了燃煤機組轉型的新路徑,推動燃煤機組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並重轉型,是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重大探索,對推進節能減排,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倪宏寧說。
近年來,宿州電廠持續探索新路徑、新賽道,不斷積蓄新動能。2023年12月31日,宿州電廠大營50兆瓦風電項目按照節點計劃實現全容量並網目標,這是宿州電廠向“新”出發邁出的重要一步。目前,宿州電廠靈璧風電一期項目已全容量並網,二期並網8台風機,三期鄉村振興風電項目即將開工,四期、五期已和靈璧縣政府簽訂開發合作協議。據介紹,2024年,宿州電廠新能源裝機容量為火電裝機容量的23.26%,新能源業務收入較2023年上漲186.33%。
“作為一家有著67年歷史的城市熱電廠,近年來我們堅持創新發展,續寫了老電廠發展的新篇章,已經從單一的熱電聯產升級為集風、光、火、儲、熱為一體的綜合能源服務商和供應商。”宿州電廠黨委書記吳德偉說,下一步,將繼續探索發展新路徑,讓清潔高效的綠色能源成為推動企業轉型發展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何雪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