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引江濟淮一期工程在合肥使用的38個棄渣場復墾——

棄渣場“變”高標准農田

2025年03月14日08:27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引江濟淮一期工程已經通水通航,工程遺留下來的大量廢棄渣土將如何處置?據悉,引江濟淮工程在合肥使用的38個棄渣場約7.43萬畝即將完成復墾,大片荒地將變成良田。

  近日,在位於合肥高新區的引江濟淮工程二號棄渣場臨時用地土地復墾項目施工現場,數十台大型挖掘機、推土機、環保自卸車正在進行土地平整作業,不遠處江淮運河靜靜流淌,河邊大片耕地已連為一片,不久以后這裡將變成大片良田。

  據介紹,引江濟淮工程二號棄渣場臨時用地土地復墾項目由安徽建工路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復墾總面積約5669畝,主要施工內容包括土地平整、農田水利、田間道路建設、農田防護、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保護等。實施范圍涉及合肥高新區城西橋村、富興村、三崗村和河西村,由於施工期項目規劃建設、房屋拆遷、鐵路橫穿棄土區、文物考古挖掘、高壓線路保護、道路回填等問題,棄渣場情況復雜,整平方案、復墾方案反復修改、敲定。此外,場地的地形變化較大,表面裸露的紅砂岩也給施工帶來了挑戰。

  “這裡原來是引江濟淮主航道四個標段的棄土場,土方量共有700多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座小山。”建工路港引江濟淮工程二號棄渣場臨時用地土地復墾項目負責人尤亮告訴記者,自去年9月份開工,項目部跑步進場,分兵5個片區施工,高峰時投入挖掘機、推土機等800多台,3個月便完成了土方施工。

  江淮丘陵崗圩交錯,土地高低不平,通過復墾整治后,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耕地面積還增加了。復墾后的耕地按高標准農田標准打造,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網,四通八達的溝渠和田間道路,將顯著提升土地的生產條件。

  土地復墾后,由於耕作層受到破壞,土地還能否變成良田?尤亮解釋道,土地復墾過程中,他們將原先預留的種植土回填,修復土壤耕作層。同時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開展技術攻關,通過種植綠肥培肥地力等方式,快速構建土壤耕作層。“修復完成后,今年夏天就可以種植水稻了,我們有信心水稻畝產600斤以上。”尤亮說。

  據悉,引江濟淮工程在合肥市佔用臨時用地約9.18萬畝。其中,棄渣場38個約7.43萬畝﹔排泥區13個約0.76萬畝﹔施工場站等臨時用地約0.99萬畝。合肥市引江濟淮辦(公司)全力協調相關縣(市、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推進38個棄渣場約7.43萬畝的土地移交復墾工作,截至目前已全部移交屬地政府,正有序開展復墾工作。

  自引江濟淮工程開工建設以來,合肥建管處轄內9個河渠標共使用臨時用地38646畝,主要用於河渠標棄渣、施工便道、項目部及施工場站建設。其中,棄渣場涉及高新區、蜀山區、經開區及肥西縣共17處,面積3.6萬畝。目前除二號棄渣場外已全部完成復墾。當前,二號棄渣場復墾也已經進入收尾階段,3月份將全部完成並交工驗收。

  安徽省引江濟淮集團公司合肥建管處副處長李東旭表示,棄渣場復墾將有效推進損毀土地修復,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有利於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優化用地結構和布局,打造沿河亮麗風景線。引江濟淮集團將持續協調相關單位、聯合參建單位加快復墾進度,盡早完成復墾工作,推動加強環境治理恢復、促進可持續發展。(記者 范克龍)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