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中的老淮南故事系列⑦:明月何曾是兩鄉——聽江都人講述援建淮南的故事

1962年秋,何家麗跟隨祖母來到淮南,開啟了六姊妹跨越50年的悲歡離合。何家的煙火生活在銀幕上綻放,而這段家庭史詩,還揭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集體記憶。
一紙檔案:174個家庭的千裡奔赴
在江都區檔案館,有一份塵封了50多年的通知。在這份《關於支援淮南174名亦工亦農基建工人有關戶口、油糧遷移問題的通知》背后,是174個家庭的命運轉折。
上世紀60、70年代,淮南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工業城市,煤礦、電力等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技術專家、工人和知識分子參與建設。1949年淮南解放時,淮南礦區人口為202019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淮南人口就突破了百萬大關。這其中的增量,區劃調整和移民來的人口就佔了絕大部分,淮南也因此被稱為“移民城市”。
為支援建設,50年代末期,江蘇揚州專區就通過勞動部門向淮南輸送了大量勞動力。僅1958年至1962年間,就約有2.1萬名江都人踏上了援建淮南的征程,他們中有67%是舉家遷移,懷揣改變命運的期望,從“江北第一縣”走向了陌生的工業新城。
浦家兩代:獻出青春獻子孫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淮南煤炭大規模開採。隨著一批新礦的相繼建成,現有運力遠遠滿足不了運輸需求,修建新的鐵路迫在眉睫。1976年,江都人浦天成作為鐵道部第四工程局(中鐵四局)的筑路工參建淮南鐵路線,九龍崗、大通、洞山(現名淮南站)、黑泥窪(現名淮南西站)等近10個火車站和沿線鐵路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在女兒浦金萍的記憶中,機械化低下的上世紀70年代,一頭挑著行李,一頭挑著工具,走到哪兒就在泥巴糊的活動房裡安家,是父親工作的常態。每天總在掄洋鎬、卸道渣、扛水泥的父親,手上布滿厚厚的老繭,經常臟得讓自己認不出。即便如此,父親也從未叫過苦,而是把獲得的每一份榮譽和獎勵視若珍寶,時時告誡姐弟倆要踏實努力,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
1982年,19歲的浦金萍和弟弟浦康榮先后追隨父親浦天成的腳步落戶淮南市田家庵區。浦金萍考入鐵三處子弟小學成為一名數學教師,弟弟浦康榮則拿起焊槍,成為一名鐵路工人,先后參與京滬高鐵、肯尼亞電氣化鐵路等多個重點項目,在飛濺的焊花中延續著家族與鋼軌的羈絆。
王三定與張莉莉:鐵軌上的愛情注腳
1979年,江都人王三定第一次踏上淮南的土地。2010年退休時,他已為淮南鐵路建設奉獻了30多年。他與妻子張莉莉相識於鐵軌之上,也因鐵路建設相知相守、相濡以沫。
身為機修工,王三定關於淮南的絕大多數記憶都與筑路相關。工人三班倒,機械不能停,哪裡機械出了問題都得頂上。白天黑夜吃住在線上的他就像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嵌入龐大的建設系統。妻子張莉莉同樣忙碌,澆道板、挖土方、扛枕木,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強人。年輕時候的兩個人,很多時候一周見不著一面,每每留下家中擦肩而過的遺憾。
如今,老兩口均已退休安享晚年。除了鄉音未改,生活方式已經和地道的田家庵人沒有區別,早晨喝碗牛肉湯,晚上跳跳廣場舞,隔三差五約著老伙伴去淮河岸邊走一走,遠離了當年的艱辛與拼搏,留下歷經歲月洗禮的寧靜和幸福。
淮南與江都:風月同天山河共遠
站台上,南來北往的列車呼嘯而過,帶走的是歲月,帶不走的是“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情誼。江都人援建淮南的故事,是那個年代無數建設者的縮影。我們不僅看到了個體的奮斗與拼搏,更看到了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當年那批江都人或許未曾想到,他們用磨出血泡的雙手,不僅托起了淮南工業和城市建設的脊梁,更在江淮大地上種下了“四海一家”的精神火種。(楊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