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淮南

《六姊妹》中的老淮南故事系列⑤:田家庵醫藥行業的前世今生​

2025年03月12日15:40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隨著《六姊妹》故事線的深入,展現了上世紀淮南市醫藥行業的蓬勃發展。上世紀中期,淮南市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確立了以煤、電、化工業為支柱產業的發展戰略。在這一背景下,醫藥行業作為化工行業的關聯產業,逐漸嶄露頭角並實現了快速發展。​

20世紀50年代,田家庵區始有中成藥加工,這是淮南市醫藥工業的開端。​

1958年,淮南市第一制藥廠組建,生產小兒奇應丸、六神丸等藥品。​

1970年,由淮南市醬園廠分離出來的味精廠試產土霉素鹼,后生產卡那霉素取得成功,遂成立淮南市第二制藥廠。​

1970年9月,安徽省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制藥廠興辦,生產大輸液、安妥明和小品種制劑,並於1975年移交地方政府,這便是淮南市第三制藥廠。​

淮南市第一、二、三制藥廠分別創辦集體所有制企業,形成第四、五、六制藥廠。​

1988年,淮南醫藥工業完成產值9204萬元,利稅905.84萬元。​

1995年,制藥企業佔地面積30余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生產設備近4000台。當年完成工業產值81034萬元,利稅1892.14萬元。醫藥工業發展成為淮南市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

1996年5月,醫藥集團總公司改制,更名為安徽淮南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同年,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實現工業產值9.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近8億元,利稅2260萬元,出口創匯1400萬元,均位居全省同行業第一。商業銷售25455萬元,實現利稅701萬元,在全省同行業名列前茅。​

1998年12月,淮南三藥廠、淮南六藥廠分別更名為國藥集團國怡藥業有限公司和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

1998年下半年開始,醫藥行業在市場激烈競爭壓力下,產品低水平重復、缺乏龍頭企業、企業外向度低、融資能力差等缺陷紛紛暴露,大多數企業經濟效益差,陷入困境。​

進入新世紀,醫藥行業堅持深化企業改革,大力招商引資,實行“一廠一策”,進行企業重組。​

目前,前身為市三藥廠、原名國藥集團國怡藥業有限公司現名為安徽東盛制藥有限公司仍舊在田家庵區內。它是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安徽省原料藥生產基地。公司主導產品遠銷歐美、非洲等市場,其中氯硝柳胺是與德國拜爾長期合作產品,產品質量得到海內外客戶一致好評。(吳喆敏)

(責編:劉穎、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