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安徽持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田疇沃野繪新景

2025年02月19日08:11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興“三農”,固邦基。作為農業大省,安徽不斷夯實農業基礎,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步履鏗鏘有力。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放眼全省,人們辛勤耕耘,嫩綠色的麥苗正茁壯成長,大棚裡各色蔬菜新鮮水靈,鄉野間人勤春早隻爭朝夕……江淮大地正以“農”墨重彩之姿,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穩產保供,增強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雨水節氣已至,春管春耕工作正熱火朝天地進行著。

  在肥西縣嚴店鎮三元村,種糧大戶孔勇正和農機手爭分奪秒地在小麥地邊操作無人機撒播氮肥,促苗早發、促弱轉壯﹔在阜南縣,搭載了視頻攝像頭和深度傳感器的智能除草機可以實時捕捉田間圖像,自主導航和路徑規劃,除草效果較好的同時還不傷苗﹔在蕪湖市繁昌區,該區組織了近百名農技人員,形成春季田間管理服務專班,指導農戶開展田間管理……安徽省各地搶抓農時,加緊春季農業生產,為全年豐收開好頭、起好步。

  去年,安徽省糧食總產量836.9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居全國第5位,連續8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

  糧食產量何以再創新高?近年來,安徽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始終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引導農民多種糧、種好糧,以佔全國4.3%的耕地,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每年淨調出糧食200億斤左右,是全國5個糧食淨調出大省之一。

  為調整優化糧食結構,安徽省在全國率先繪制優質專用糧食地圖,探索出一條“單種、單收、單儲和專用”的優質專用糧食發展道路,全省優質專用小麥、水稻面積穩定在80%以上。

  去年,安徽省還全面實施“四良兩優”工程,新建、改造高標准農田454.6萬畝,生物育種實驗室啟動建設。

  糧食種得好,還要賣得好。去年,安徽省因時因勢制定收購預案並作好各項准備,“兩季”收購共准備空倉容超3200萬噸、資金640多億元,切實做到“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倉收糧、有車運糧”。扎實做好政策、資金、信貸、監督等各項收購服務,以實際行動讓農民賣“明白糧、放心糧、舒心糧”。

  來自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數據顯示,去年,安徽省全年收購新糧1829萬噸,購銷形勢穩定向好,市場流通順暢有序。

  既要吃得飽,也要吃得好。安徽省樹立大食物觀,統籌推進生豬、蔬菜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菜籃子”“果盤子”更加豐富,肉蛋奶供應充足。去年,蔬菜產量2717.4萬噸,豬牛羊禽肉產量486.5萬噸,禽蛋、生牛奶產量分別增長3.2%和17.9%。

  統籌提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農村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家園。把農村建設得美好,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民群眾才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霄坑綠茶”憑借耐泡味濃、回甘潤喉的高品質聲名遠揚,年產茶葉7萬公斤、銷售收入5000多萬元﹔在利辛縣,近百個駐村工作隊為各村送來了懂政策、能管理、會經營的專業人才,全面激活鄉村發展動能﹔在六安市裕安區大別山紅綠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群山中的革命遺址、紅色印記散發出耀眼光芒,當地突出發揮紅綠資源優勢,加快促進大別山革命老區鄉村旅游振興……

  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一系列政策舉措,推動鄉村呈現新氣象。

  去年,安徽省突出三產融合,鄉村產業實現新跨越。新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00個,綠色食品全產業鏈產值增長12.6%,皖北品質糧食、優質蛋白、綠色果蔬、徽派預制菜、功能食品五大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產值增長17.3%。

  “今年我們將大力推動鄉村富民產業升級,推進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建設,並推進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為主體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還將不斷培育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帶動更多農民分享產業發展收益。

  在鄉村建設上,安徽省扎實推進“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加快推進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中心村建設,通過“由點及線、連線擴面”,做到點上有風韻、線上有風光、面上有風景,打造處處有景、步步如畫的現代鄉村山居圖。5G網絡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94%的農村人口。全省已建在建精品示范村411個、省級中心村9083個,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遍布江淮大地。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安徽省積極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穩步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同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廣“愛心超市”“振風超市”等鄉村治理積分制模式。

  深化改革,進一步激發動力活力

  今年1月25日,在鳳陽縣小崗村的2024年度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分紅大會上,村民們喜提2024年度分紅“紅包”。

  村民分紅,是小崗村探索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成果,村民“人人持股”,實現連續八年分紅,累計分紅總金額突破2000萬元。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中,小崗村堅持敢為人先、干字當頭,實現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480萬元。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用好改革這一法寶。安徽省堅持從實際出發,為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提供了“安徽方案”。

  去年,安徽省成為全國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3個整省試點的省份之一,在全國率先出台二輪土地到期延包整省試點方案,探索出延包“八步工作法”和解決無地少地農戶“地、利、崗、保”相結合的辦法。截至2024年底,當年到期的27個縣(市、區)的437.1萬農戶,已完成延包合同簽訂428.4萬戶、佔到期農戶總數的98.01%。

  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安徽省將高質量推進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延包整省試點,完成年內到期662萬農戶延包任務。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同時,探索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有效實現形式。

  在“2024中國農民合作社500強”名單中,安徽省共有92家農民合作社入選,數量佔全國18.4%,入選總數位居全國第二。

  這是安徽省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作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安徽省堅持家庭農場擴量、農民合作社規范的工作思路,引導新型經營主體有序發展。截至2024年底,家庭農場數量達34.3萬個、居全國第1位,農民合作社達11.5萬個、居全國第4位,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6萬個、居全國第6位。

  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去年,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7元,增長6.4%。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當前,安徽省各地各部門正堅定信心、真抓實干,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加快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記者 許昊杰)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