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安徽宣城:接力守護候鳥記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2025年02月18日08:37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清晨,太陽才剛剛從東邊蘇醒,安徽宣城南漪湖的南岸濕地,候鳥翔集,帶來春天靈動的氣息。

78歲的胡華余,但凡得空,就會來到這裡,一待就是幾個小時,隨著按下快門的“咔咔”聲,一張張白鷺齊飛的照片定格在眼前。

胡華余,早在2000年的時候,就愛上了攝影,尤其鐘愛鳥類攝影。

2006年,退休后的胡華余把拍鳥當成最大的愛好,別看年歲已高,他攜帶的攝影設備卻重達二三十斤,拍起鳥來,一點也不輸年輕人。除了常見的白鷺、畫眉和斑鳩之外,拍攝翠鳥、壽帶鳥是胡華余的一絕。

鏡頭裡捕捉到的壽帶鳥。胡華余攝

鏡頭裡捕捉到的壽帶鳥。胡華余攝

雖然拍鳥辛苦,但在胡華余看來,也有很多好處。比如隨時要集中精力,手、腦、眼要統一協調並用,培養專注力﹔再比如要跋山涉水,可以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

多年拍鳥,胡華余養成了一個習慣,走到哪裡,機不離身,總是要帶著他的相機和鏡頭。

“拍鳥至今,鏡頭記錄下的鳥類多達200多種。”胡華余告訴記者,因為愛好,所以執著,用呈現出的照片,去喚起更多人愛鳥、護鳥的公益之心。

白鷺齊飛。胡華余攝

白鷺齊飛。胡華余攝

事實上,在鳥類保護工作的持續開展下,越來越多的宣城人陸續加入了鳥類保護的行列,而改變也在悄然發生著。

宣城是安徽省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59.64%,8公頃以上濕地總面積5.26萬公頃,濕地保護率52.68%。

豐富的森林和濕地資源,也孕育了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資源,全市現有野生動物43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中華秋沙鴨、東方白鸛、白頸長尾雉、黃胸鹀等9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鴛鴦、白鷴等37種。

近年來,宣城市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地和國有林場,分區劃片保護鳥類等野生動物棲息生境,為鳥類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優良的生態環境。

以省級重要濕地南漪湖為例,隨著濕地生態修復工作的實施,選擇南漪湖作為“服務區”和“加油站”的候鳥也越來越多,成為鳥類遷徙、棲息的重要場所。

2024年,東方白鸛、天鵝等大批候鳥遷徙至南漪湖越冬,其中天鵝就達到了500隻左右。

南漪湖候鳥。施新紅攝

南漪湖候鳥。施新紅攝

“得益於持續保護,鳥兒越來越多,品種也越來越多,每年都有‘稀客’光臨,並逐漸成為這裡的‘常客’,是我們南漪湖生態魅力的最好佐証。”宣城市林業局副局長王小平如是比喻道。

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七景村,緊挨南漪湖大埂,屬於典型的圩區村。

早在入冬之前,候鳥的“先頭部隊”就已陸續抵達這裡,站在堤埂上遠眺,一側灘涂遼闊,水鳥聚集覓食﹔另一側的蘆葦生長茂盛,不少鳥兒隱蔽其中。

“在我們七景村,每年都有‘稀客’光臨,並逐漸成為家門口的‘常客’,甚至定居成為‘主人’。”順著王丹手指的方向,隻見成群的白鷺正在悠閑晒太陽,時而踱步、時而飛翔,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濕地畫卷呈現眼前。

王丹,是村裡的茶葉種植戶。去年年初,被選聘為南漪湖巡護員。

“打小就對動物感興趣,平時也會看一些紀錄片,能以巡護員的身份參與鳥類保護,打心眼裡喜歡。”王丹說,巡護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認識不同的鳥類,尤其白鷺飛起來的時候,特別好看。

南漪湖濕地風光。嚴祥義攝

南漪湖濕地風光。嚴祥義攝

自從當上巡護員,王丹每周雷打不動的三次沿湖巡護,成了她的生活日常。“平時主要是騎電瓶車,除了護鳥之外,還要兼顧對老百姓的愛鳥宣傳。”王丹說,帶著喇叭和手冊走村串戶,鄉親們的意識明顯提高。

她舉例道,比如過去村民護田護園用防鳥網,現在都改用飄帶了,很多村民甚至和候鳥成了朋友,有的還會定點投喂。

“環境好了,自然鳥兒就多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也期待更多的鳥兒能夠體驗到我們南漪湖生態保護的成果。”王丹如是感慨。

站在圩埂上,不遠處,成群的白鷺正在悠閑覓食。“今年是白鷺棲息最多的一年。”王丹指著這群鳥兒說。

這是我們的家,也是它們的家。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