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融合聚合力 六安文旅啟新程——五個維度看六安文旅

“安徽六安林水寨景區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之路,以‘多彩農業’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年頭歲尾,央視《新聞聯播》和《新聞24小時》連續報道了六安市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全域旅游的經驗做法。
2024年以來,六安市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融合發展,不斷提升產品供給能力,豐富消費業態和場景,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發揮文化賦能、旅游帶動作用,打造更多更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新產品、新業態,讓旅游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營造好戲連台、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美美與共的新氣象,推動全市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深度:立足資源稟賦,推進文旅深度融合
近年來,全國研學游市場發展勢頭迅猛。六安作為大別山革命老區的中心城市,持續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創新打造“研學大別山 行走的思政課”研學旅游品牌,推進研學旅游全域化、品牌化、市場化發展,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與旅游價值。在多方協力、共同推進下,六安研學旅游市場持續擴大,2024年以來,全市接待研學游客2850萬人次,同比增長26%。
火熱的市場也推動著大量社會資本涌入六安市研學行業,參與到研學營地的建設中。霍山縣迎駕春風研學營地總投資2.5億元,可滿足親子游學、勞動教育、紅色培訓等多樣化的需求,同時容納1500名學員開展紅色課程、軍事訓練、勞動技能等多種紅色主題教育活動,為青少年學生提供校外教育平台,助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2024年,營地接待游客約18萬人次,營收超2000萬元。
更多市場主體聚焦“學”和“研”,在研學產品策劃、研學基地打造、研學旅游市場推廣、研學旅游管理等方面下足了功夫,為“研學+”帶來更多可能。安徽大別山文旅集團有限公司為學生們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結合地方文化和傳統手工藝,增強了孩子們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理解。霍山華宸旅游管理有限公司通過自然教育與生態體驗的結合,讓孩子們在游玩中學習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六安楊娃娃非遺研學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則注重文化傳承,讓孩子們了解和體驗地方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
加強文物保護是助推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舉措。近5年來,六安市投入近3億元,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170余項,文物類建筑基本實現應修盡修。在全省率先立法出台《六安市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建立革命文物保護資源數據庫,持續推動應保盡保。開展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截至2024年底,六安市“四普”實地調查不可移動文物1284處,調查新發現文物數量276處,數量居全省第一。
目前,六安市有不可移動文物949處、革命文物286處、館藏文物1.3萬余件……這是六安市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工作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
高度:引領紅綠交融,業態場景持續上新
國務院《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提升項目體驗性、互動性,推出多種類型特色旅游產品,鼓勵房車露營、低空飛行等新業態發展”,為六安文旅產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發展契機。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聚焦發展全域旅游,精心編制並發布了《六安市文旅融合新業態發展指引》,引導企業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斷培育發展文旅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逐步把文化和旅游業打造成六安高質量發展的支柱產業,建設全國知名紅綠交融文旅康養基地。
如今,從春季到冬季,從空中到地面,從水上到林田,從農房到民宿,從滑雪到溫泉,從演藝到賽事,六安市文旅產品持續“上新”,實現全域旅游、全季美麗,各類特色文旅項目頻頻“出圈”,“燃”動消費熱情。
金寨縣蓮花山滑雪旅游度假區最高海拔近千米,設置練習雪道、初級雪道、中級雪道3條不同難度的雪道,配置了玻璃天路、蓮花之鏡和雪哈哈冰雪世界等休閑娛樂項目。“現在路修好了,游客進山更方便了,2024年12月21日開板至今,接待旅客46628人次,創綜合收入1100萬元,其中門票收入595萬元。”蓮花山滑雪場運營負責人金思昊說。
萬佛湖精品航線作為“自然景觀游”成功入選國內水路旅游客運精品航線典型案例,在進一步擦亮水旅文化金字招牌的同時,萬佛湖5A級景區持續優化旅游服務品質與產品體系,探索交旅融合背景下更多新消費、新場景、新模式,不斷拓展覆蓋面、豐富新業態,推動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融合發展。
在六安市體育館,一場前所未有的越野障礙盛宴拉開帷幕。2025年首屆長三角城市越野障礙挑戰賽為廣大運動愛好者帶來無與倫比的體驗,匯聚來自四面八方的頂尖車手。他們在摩托車組、新能源組、越野車組和轎車組等多個組別中展開激烈角逐。
很多市民都是第一次看這種新奇的比賽,對選手們的精湛技藝贊不絕口。“越野摩托車障礙賽,真刺激!太考驗車手的體力和意志力了!”觀眾劉韜激動地說。
六安市文旅局局長秦國偉表示,“下一步,六安市將積極探索構建現代化旅游體系,持續豐富鄉村休閑、康養旅居、紅色研學、冰雪運動等產品供給,加快建設全國知名紅綠交融文旅康養基地。”
廣度:構建傳播體系,品牌知名度不斷攀升
有效傳播是吸引客流的重要一環。六安市堅持系統設計、整體推進,構建全方位文旅傳播體系,實施文旅惠民消費季系列活動,實現六安推介創新表達,持續擦亮“綠水青山 紅色六安”品牌。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687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22億元。
以活動為載體,六安市圍繞“春游江淮 花開六安”“清涼一夏 避暑六安”“璀璨金秋 豐收六安”“滑雪溫泉 童話六安”開展“四季六安”主題宣傳,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也讓六安文旅品牌在一次次傳播中更加深入人心。
1月21日晚,以“綠水青山 紅色六安”為主題的矩陣無人機編隊表演在黃浦江畔精彩亮相。600架無人機分別從革命老區紅色六安、山水秀麗生態六安、四縣四區招牌特色及新春美好祝福四個方面,讓六安元素點亮了上海灘的天際線,彰顯了革命老區的紅色精神,展示了大美六安的獨特魅力,讓上海市民和游客身臨其境,感受革命老區六安欣欣向榮的發展、蓬勃向上的朝氣、真摯美好的祝福和熱忱隆重的邀約。
圍繞“文旅惠民促消費 歡歡喜喜過大年”主題,六安市推出6大主題、共計700多場文旅賀新春系列活動,豐富文化和旅游產品供給,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全方位滿足市民與游客的節日需求,通過產品“上新”帶動游客“走心”。
六安年,最中國——“非遺賀新春 點亮中國年”2025蛇年夜游燈會、“非遺賀新春 戲韻迎佳節”戲曲展演、蛇年新春好市集、“新春奇妙游 非遺中國年”“金蛇聚福氣,非遺過大年”等100余場非遺主題活動輪番上演,為市民和游客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剛剛返鄉的李先生表示:“早就聽說六安文化底蘊深厚,這次來參加夜游燈會,果然名不虛傳。這裡的非遺表演和特色美食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定會把六安的美好推薦給更多的朋友。”
旅游“熱”,消費“興”,不少游客持文旅消費券來景區游玩。“通過發放文旅消費券,激發了游客的出行熱情,給景區帶來大量流量,讓文旅發展之路走得更穩、更有底氣。”六安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全市共發放文旅消費券710萬元,直接帶動消費1.25億元,六安市榮獲“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費季“消費促進先進單位”。
力度:完善服務體系,激發文化傳播活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
六安市文化館館長高勇坦言,六安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優質”“直達”兩個關鍵詞加強各類優質資源整合集成,用好“村晚”、戲曲進鄉村、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線下載體,優化智慧圖書館博物館、公共文化雲等線上平台,抓深抓實“百館千村”文化結對,辦好社區藝校、鄉村藝校,精准匹配文化供給內容和供給方式,讓更豐富、更對味的文化生活觸手可及。開展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打造文化精品,不斷推出有特色、有品位、有亮點的文化大餐,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國“送歡樂下基層”學雷鋒文藝志願服務走進六安活動、中國紅色微電影盛典、鄂豫皖三省五市第二屆大別山民歌邀請賽、2024年安徽省“群文之星”藝術影像大賽頒獎盛典、第四屆安徽省群星獎評選音樂門類決賽等20多場國家級、省級高規格活動先后在六安舉辦,展現了“綠水青山 紅色六安”的文化魅力,讓老百姓共享文化成果,讓優質資源直達基層。
六安市持續完善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探索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提升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能,創新拓展“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優化公共服務設施布局。
“區文化館開設的各類文化活動為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改變和深刻的影響。館裡經常性開設豐富的課程,安排專業的老師授課,滿足了我們老年同志對不同領域知識的渴望。”葉集區文化館中老年合唱團王志友這樣說。
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扮靚了群眾的精神空間,文化陣地建設則為群眾更好享受優質文化服務提供了更多可能。全市現有公共圖書館8個、文化館8個、博物館10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40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825個、城市閱讀空間34個,新、改建公共文化空間32個,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實現全覆蓋。2024年,22家縣級以上公共文化場館接待客流量達516.8萬人次,客流量位居全省前列,真正地讓文化惠民在基層播得好種、扎得深根、開得好花。
“每年舉辦的‘村晚’,不僅讓我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藝,還促進了鄰裡間的交流與團結。大家經常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搞搞活動,那種濃濃的鄉情和節日氛圍,讓我們的生活既充實又開心。”在舒城縣曉天鎮,成立已有十多個年頭的“山裡紅舞蹈隊”的牽頭人江大媽深有感觸。
溫度:提升服務能力,著力打造暖心旅程
六安市始終堅持以游客為中心,強化“游客至上、服務至上”理念,用心用情用力把貼心服務做到游客心坎上,把“頭回客”變成“回頭客”“流量”變“留量”。
2024年6月3日,在裕安區橫排頭景區附近的淠河邊,一名來自蘇埠鎮三十歲左右的女游客失足落入湍急的河水中。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景區莫俊峰、黃飛和黃玉三名工作人員沒有一絲猶豫。“快,去拿救生圈!”黃飛迅速跳入河中,奮力游向落水女子,黃玉則將一根長長的救生杆拋向了河中,莫俊峰用盡渾身力氣將救生杆遞給黃飛,三人配合默契,經過近半個小時的奮戰,落水游客被他們成功地救回。
6月5日,被救女子的家屬手捧錦旗,心懷感激之情,再次踏入了景區游客服務中心。“感謝你們,是你們給了我們家人第二次生命!”家屬們激動地說著,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他們的話語雖然簡單,卻飽含著深深的情感與感激。
當前,六安市文旅局正在全市范圍內推進“極致服務看六安”旅游安全服務體系化提升行動,秉持“風光無限、安全無憂、服務有暖、游客有贊”的理念,引導A級旅游景區、星級旅游飯店、等級旅游民宿、文博場館、旅行社和文旅行業從業人員主動作為,推深做實“人人都是迎客鬆”“人人都是文旅推薦官”等志願服務品牌,著力提升行業本質安全與服務水平,營造“確保細致、堅持精致、追求極致”的濃厚氛圍。
常態化開展有溫度、有特色的文旅志願服務。每逢節假日和旅游旺季,身穿紅馬甲的志願者隨處可見,成為六安旅游的一道亮麗風景。“謝謝志願者同志,你們的服務太周到了!”來自上海的游客王強是第一次來霍山大峽谷體驗漂流,“景區志願者不僅細心地給我介紹注意事項,漂完后還給我們提供了熱姜茶,服務真是太貼心了,給了我們滿滿的安全感。”萬佛湖風景區辦公室主任李全惠介紹,“節日期間我們安排117名志願者分布在景區各個崗位,為游客提供免費飲水、道路指引、景點介紹、環境維護、安全提示等志願服務,引導游客安全、有序、文明游覽,受到廣大游客一致好評。”
以“小”廁所優化旅游“大”環境,天堂寨景區以全省“百景提升”為契機,升級改造景區內老舊廁所十余座,新建索道上下站旅游公廁,為游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設施,入選“全國旅游廁所建設與管理優秀案例”。
……
如今,六安市正在聚精會神圍繞既定目標,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為主旨,依托豐富的紅色、綠色資源,通過開展旅游安全服務體系化提升行動,用“極致服務”詮釋“綠水青山 紅色六安”的獨特魅力,推動“極致服務看六安”品牌成為六安旅游服務的金字招牌,奮力打造全國知名紅綠交融文旅康養基地、長三角高品質休閑度假康養旅居目的地以及上海市、合肥市的最美“后花園”。
(作者單位: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