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激發企業創新“源動力”

早春的皖南,總會給人帶來特別的期待。
當輕風拂過這片春意萌發的土地,新歲開啟,萬物更生,一股股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力量向上升騰。
2月6日,正月初九,宣城市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暨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
這是宣城市連續第四年聚焦“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謀篇開局,今年又進一步突出“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這個主攻點。
在宣城市委書記何淳寬看來,目的就是旗幟鮮明地把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擺在“頭版頭條”,持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不斷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宣城市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暨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顧維林攝
多維發力 激發企業創新“源動力”
2000億元,一個振奮人心的數字。
2024年,宣城市克服經濟下行、內需不足等困難,奮力“追趕江浙、爭先江淮”,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
多年來,宣城市堅持把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當作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關鍵,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倍增行動,積極構建“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
“成績單”裡晒表現。
2024年,全市新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24家、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1304家,均創新高﹔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0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戶。
固德威電源科技(廣德)有限公司。戴巍攝
推動企業研發創新,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宣城市連續兩年實施規上重點制造業企業無研發“三清零”行動,相關企業積極凝練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完善研發體系,引進專業人才,推進升級改造,謀劃新興產業,激活了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
“此前,一些標准只是按照企業自身需求在做。現在,我們不但掌握了申報科研項目的程序和標准,還建立和完善了技術保密體系。”安徽新濤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心剛說,自己就是“三清零”的直接受益者。
推動企業研發創新,新招頻出、妙招不斷。宣城市加強涉企政策引導,推動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企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應享盡享”,高企培育認定等補助政策“免申即享”,科技創新券等專項政策“隨申隨享”。
政策賦能,成效彰顯。
2024年,全市年主營業務收入1億元以上無研發活動、年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無研發機構、年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以上無創新成果申報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部實現清零。
打通路徑 跑好成果轉化“接力賽”
一直以來,宣城市厚植科技成果轉化沃土,堅持發揮創新平台孵化池、科技成果轉化池效能,助力破解科技成果產業化瓶頸。
如今,一場場科研成果轉化“接力賽”在宣城大地輪番上演,支撐起創新發展的“硬脊梁”。
讓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打造科技創新平台是關鍵。
宣城市立足高新技術產業科研基礎和創新發展需求,支持工業企業通過自建或聯合高校院所共建等方式建設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累計建成各類創新平台409家,居全省前列。
一個個科創平台、創新載體共同栽種出一片“創新雨林”,讓這場“接力賽”提速、再提速。
2024年,全市新建省級以上創新平台76家,其中省級企業研發中心4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1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7家、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
新年伊始,好消息傳來。宣城市再次入選“中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位列第84位,較2023年再進14位。
俯瞰宣城。戴巍攝
科技創新平台建起來,科技成果轉化動起來。在宣城,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從“成果賦權”到“揭榜挂帥”,從科技創新到市場落地,一系列舉措打破壁壘,激活創新源泉。
2024年,宣城市高質量運營宣城(上海)科創中心,聚焦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重點產業,打造集異地研發、協同攻關、成果轉化、招才引智為一體的創新示范平台,構建“研發在滬、轉化在宣”的跨區域創新協同發展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宣城市還積極打造“省級新產品—首創產品(“三首”產品)—工業精品—標志性產品”的梯次工業精品矩陣,全市累計獲評省級新產品229個、“三首”產品102個、省工業精品82個。
三鏈融合 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產業向新而行,鏈鏈爭先出彩。多年來,宣城市扎實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有機融合,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加速民營企業向“新”求質。
這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展現的新作為——
以提升宣城市傳統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競爭力為方向,圍繞鋼鐵、水泥、紡織、化工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富凱特材高端軸承用鋼獲國家強基工程項目,海螺寧國水泥廠專用特種水泥廣泛應用於國家重點工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功能性紡織材料研發中心正式揭牌,廣信農化解決我國四氯化錫還原技術“卡脖子”難題。
安徽華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戴巍攝
這是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邁出的新步伐——
通過招引宣城先進光伏技術研究院和華晟新能源異質結技術研發團隊,集聚包括國家863/973計劃首席專家在內的異質結行業領軍人才和管理人員四百余名。
突出的研發創新能力,讓以華晟新能源為代表的一批光伏企業迅速成長壯大,實現了光伏產業鏈從“無”到“有”的突破。目前,全市已集聚光伏產業鏈上下游企業40余家。
這是依托人才鏈賦能產業鏈取得的新成效——
宣城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出“科技副總”引才機制,破解企業引才難、留才難問題,為產業發展注入“科技人才活水”。
安徽雲華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是最先受惠於這一新政的企業。
2023年,劉勇作為第一批“科技副總”來到雲華。從參與研發規劃到技術難題攻克、成果轉化應用,劉副總深度參與了全過程。一年時間裡,他就聯合企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焊接機器人佔據省內三分之一的產量,遠銷德國、美國、俄羅斯。
2024年,劉勇建議研發高精度RV減速器,為工業機器人裝上了穩定可靠的“中國關節”,使企業產品價格較國外同類競品降低至少10%。
推動科研成果從“象牙塔”轉化落實到生產一線,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助推器”。全市已累計選派44名像劉勇這樣的“科技副總”,他們在35家重點制造業企業任職,計劃三年內實現全市“2+3+4”產業重點企業全覆蓋。
截至目前,“科技副總”已幫助對口企業建立省級博士后工作站、企業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等研發機構14個,申報省市重點研發專項11個、簽訂產學研用協議15項。
一年之計在於春,開局起勢見精神。
宣城,已擂起高質量發展的戰鼓,奔跑在奮進的春天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