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汽車這一年

2024年,對於中國汽車產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標志性的年份。這一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大關,不僅標志著中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也預示著整個產業鏈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起步階段到如今成為市場的重要力量,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經歷了飛速的發展,這背后是技術創新、政策支持以及市場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
安徽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今年前11個月,全國汽車出口534.5萬輛,同比增長21.2%,其中,近四分之一為安徽造,安徽正在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汽車產業版圖上的造車新力量。
全省上下在汽車產業中積極作為,從產業鏈的完善、眾多整車企業匯聚、上下游配套企業的逐步落戶,到人才的集聚、科技創新的推進,再到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的不斷壯大,如今的安徽省正大步邁向汽車強省。
“鏈主”閃耀
汽車是典型的龍頭帶動型產業,鏈條長,拉動能力強。整車龍頭企業在產業鏈中居於“鏈主”位置。鎖定整車企業招大引強,進而帶動產業鏈企業集聚,是安徽近年來發展汽車產業的成功經驗。
目前,安徽已集聚奇瑞集團、江汽集團、蔚來、合肥長安、比亞迪合肥、大眾安徽、漢馬科技等7家整車企業,擁有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等全系列產品。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車產量245.5萬輛,與去年全年相當,其中新能源汽車110.8萬輛、較去年全年增加24萬輛、在全國佔比超過1/8。在各市中,合肥表現尤為亮眼。截至10月21日,合肥市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萬輛,同比增長74%。
從產值來看,前三季度,安徽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5.1%,比上半年快3.3個百分點,為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21.9%。
2024年,安徽本土整車制造企業持續發力、向上成長。
今年前三個季度,蔚來品牌在中國30萬元以上的純電汽車市場穩居第一,佔據超40%的市場份額。12月1日蔚來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1月,蔚來公司累計交付新車190832台,同比增長34.36%。截至目前,蔚來已累計交付新車640426台。
從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來看,蔚來銷量的增長與行業發展保持同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34.5萬輛和1126.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6%和35.6%。
出海業務是奇瑞的長板,也是中國汽車品牌新的增長點。今年11月,奇瑞刷新了中國車企最快達成年內百萬輛出口的新紀錄。
在第十八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上,3000多名外賓在現場圍觀奇瑞展台。此外,作為“出海一哥”的奇瑞,邀請海外嘉賓分批乘坐高鐵赴奇瑞參觀。
“在汽車出口方面,上汽和奇瑞就做得很不錯,在中國車企出海屬於第一梯隊。”在今年舉行的“領航者征途”2024中國企業高質量出海論壇上,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表示,比亞迪目前應該是第二梯隊裡做得算是最好的,要向上汽和奇瑞學習。
在李雲飛看來,雖然比亞迪在出海方面遇到不少挑戰,但最終逐一攻克,一方面是用好技術、好產品贏得市場,就像很多中國消費者開了新能源汽車之后,就不會再開燃油車﹔另一方面,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品牌越來越認可,2023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這無疑是最佳佐証。
據奇瑞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1月,集團累計出口汽車約104.6萬輛,同比增長22.4%。截至目前,奇瑞的業務已覆蓋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汽車用戶超過1540萬,其中海外用戶達到440萬。奇瑞在海外建立了本地化組織和人才體系,開展本地化制造、本地化研發、本地化銷售等。在跨國合作層面,奇瑞與西班牙EV MOTORS合資工廠的首款產品EBRO品牌S700也已經下線。
另一家安徽本土車企江淮汽車2024年的表現同樣不俗。
11月26日,華為和江淮汽車深度合作的超豪華尊界品牌正式亮相,首款車型是大型轎車尊界S800,預售價100萬至150萬元。12月16日,江汽集團與華為合作建設的尊界超級工廠在合肥正式落成,預計尊界超級工廠達產后年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
超豪華行政轎車向來是屬於邁巴赫、勞斯萊斯、賓利等國外豪車品牌的領地。隨著尊界S800的亮相,經過幾十年拼搏奮斗的中國汽車工業,終於向產業鏈價值鏈最高端地帶發起了沖鋒。
縣在“上車”
規模大、鏈條長、帶動性強……這是汽車產業的顯著特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更是創造出大量新需求,帶動相關企業、產業實現新發展。
在保隆科技寧國園區安徽拓扑思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新建3萬平方米現代化廠房內,該公司新購買的加工專機正在高速運轉。設定好程序,原材料毛坯進入機器,成品出線,一組機器在短短的一天之內,能夠產出3.5萬個成品。而在過去,一天的產量只是這個數字的幾十分之一。
拓扑思是保隆到寧國市(縣級市)的第二家公司,主要的產品是氣門嘴、平衡塊。作為產業鏈的重要龍頭,保隆(安徽)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3月,現有保隆安徽、拓扑思、隆威3個廠區,主要生產汽車排氣系統管件、汽車結構件、氣門嘴、平衡塊等系列產品,目前該公司氣門嘴、尾飾管全球銷量第一、胎壓監測系統全球銷量第三,2023年實現產值近18億元。
對於汽車供應鏈而言,如今集群化特征更為明顯。
出於降低運輸成本、縮短供貨周期、提高協同能力的目的,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一般選擇在整車廠附近區域設立生產基地,因而產業布局集群化的趨勢愈發明顯,形成了以整車廠為核心,並在一定區域內搭建配套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
在寧國,這種帶動作用體現得更加明顯。從用於新能源汽車空調的電加熱產品到電池隔膜,從電池及電機密封件和電池溫控系統到制動皮碗、制動卡鉗和轉向金屬件,都有“寧國造”的身影。
在德特威勒密封技術(安徽)有限公司車間,數台該公司新購買的自動化注射機正在運作。這也是一家位於寧國市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生產的制動系統橡膠密封件佔據著全國40%的市場份額,主要為汽車主機廠配套生產,客戶有採埃孚、博世、大陸、比亞迪等全球知名企業。
如今,這裡經常會上演這樣一幕:由上海洋山港進口的原材料,經長江水運至蕪湖,再經數小時陸路運輸后到達寧國。隨著產線的轟鳴,原材料經過加工后制成的汽車零件或在本地進一步加工成為附加值更高的汽車部件,或直接送往位於長三角及周邊區域的整車廠。
“當前整車企業布局基本形成,而整車企業的壯大發展,為汽車零部件企業帶來重大機遇。”合肥工業大學車輛工程系主任、安徽省智能汽車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張炳力告訴記者,近年來,安徽堅持差異化發展路徑,推動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一體化發展,形成了橫向各市錯位發展、縱向汽車全產業鏈同時發展的格局,而汽車零部件產業是連接整車和后市場的重要環節,不僅是整車制造的上游,也為汽車維修、改裝等領域提供支撐。
“在整車產量飆升的同時,安徽正著眼於‘整零結合’,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的升級打造,汽車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逐步提升。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要超過70%的目標,更是給汽車零部件企業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
今年8月,安徽省汽車辦、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聯合印發《安徽省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通過建設整車帶動型、群主引領型、培育發展型“三型”產業集群,實施“七大工程”,加快促進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向新能源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力爭縣域成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重要生力軍,全力服務和支撐制造強省建設。
這一行動方案提出“兩步走”的路徑和目標,力爭到2027年,安徽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營業收入達到5000億元左右。
寧國市正是《行動方案》中提到的“群主引領型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
《行動方案》指出,“群主”“鏈主”企業是支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發展的重要力量。“群主引領型”縣域,要依托“群主”“鏈主”企業,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入駐,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主引領型零部件產業集群。同時,以縣域工業園區、特色產業集群(基地)為載體,聚焦“三電”系統、輕量化材料、檢驗檢測等領域,靶向引進產業鏈關鍵環節、上下游配套企業,補鏈延鏈強鏈,促進零部件產業集群能級整體提升。
如今,安徽廣闊的縣域正依托整車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不斷發展壯大汽車零部件產業。
“四化”攻堅
科技創新一直都是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燃油時代如此,新能源時代亦如此。2024年,依托科技創新,我國汽車產業加快轉型升級,與此同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汽車科技創新也逐步進入“深水區”。
今年,全球掀起了一場半固態電池、全固態電池的技術爭奪戰,固態電池行業的每一步發展都吸引著投資者的目光、消費者的期待以及整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關注,各家企業爭先發布固態電池落地時間表。
5月17日,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軒高科”)在第13屆科技大會上對外發布三款最新電池產品。值得注意的是,國軒發布了第一代全固態電池——“金石”電池打造的新能源汽車電池包,電芯能量密度達350Wh/kg,比傳統的液態三元鋰電池提升40%以上。
這也意味著,國軒高科正式進軍全固態電池領域。
全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有望達到500Wh/kg。與傳統的液態鋰電池相比,全固態電池放棄了液態電解質,轉而採用固態電解質材料。這一差別使得其擁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和溫度適應性等特點,被認為是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首選方案之一。
但是,一直以來,固態電池制造工藝一直是困擾行業的難點。
在當天的科技大會上,國軒高科全固態電池項目總工程師潘瑞軍分享了團隊在微納化電解質分散技術、電解質膜轉印技術、創新層疊技術和電芯致密化技術等制造工藝方面的突破進展。
此外,在2024奇瑞全新創新大會上,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高新華也透露,奇瑞正在研發固態電池,2026年將投入定向運營,2027年將批量上市,屆時純電動汽車續航將突破1500公裡。
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新賽道上,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新生態加速重構,智能網聯汽車對芯片的技術和計算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7月27日,蔚來宣布全球首顆5nm智能駕駛芯片——神璣NX9031流片成功,中國車企首次掌握的全球領先的整車全域操作系統SkyOS·天樞正式全量發布。
據介紹,“神璣NX9031”採用5nm車規工藝制造的高階智能駕駛芯片,其芯片和底層軟件均已實現自主設計,擁有超過500億顆晶體管。該芯片採用32核超強CPU架構,並集成了高性能圖像信號處理器ISP和各類推理加速單元NPU,能夠靈活高效地運行各類AI算法。此外,它還支持LPDDR5X內存,速率可達8533Mbps,具有毫瓦級功耗控制、超低功耗特性。
“誰說奇瑞沒有靈魂,奇瑞的靈魂是智能化。”今年上半年,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曾表示,未來5年,奇瑞將投入200億元用於智能化轉型,全力提速智能化戰略。
若從2010年奇瑞開始搭建智駕平台,設立蕪湖市汽車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算起,奇瑞已在智駕領域走了14年。
“大卓將圍繞全球1300萬奇瑞用戶,打造市場、用戶、產品、運營的商業閉環,全速推進未來三年奇瑞的智能化轉型,用五年時間走完十年智駕路。”第十八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期間,奇瑞汽車副總經理、大卓智能CEO谷俊麗博士表示,大卓將迅速建立起全球領先的“三個一”技術優勢——一個端到端大模型,實現“感知+認知”智能的融合協同﹔一個極致智價比的全球化平台,支持多功能、多場景、多產品、多車型的開發適配﹔一個全球通用的大數據閉環體系,支持全球百萬量級的智駕量產和產品迭代。
場景多維布局、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后,是近年來安徽省將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出台一系列政策方案,競逐新能源汽車下半場,加快構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生態。今年7月,工信部等部門發布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名單,合肥市入選。
截至今年10月,合肥市已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4批、單向總裡程1096公裡。依托高鐵南站、駱崗中央公園等應用場景,發布場景機會清單、能力清單。向28家測試主體發放測試牌照275張,涵蓋公交接駁、無人物流等場景。今年新增主體測試車輛21台、累計285台,覆蓋清潔、巡檢、配送等多領域。支持整車企業參與,建成大眾國內首個智慧物流園、全省首條5G+智能網聯公交示范線。
在創新平台建設方面,今年世界制造業大會期間,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宣布成立安徽省未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
此次成立的安徽省未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是戰略咨詢委員會開展工作的實體化運作機構,由安徽省開放型汽車生態實驗室、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成果展示與轉化中心、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四方組建。
創新中心的成立有個很明確的目標——充分依托戰略咨詢委員會的智力資源,廣泛鏈接科技成果“供給側”與市場應用“需求側”,旨在建設面向未來、立足安徽、輻射全國的汽車領域科創中心。
圍繞此目標,創新中心將集聚高端智力資源,圍繞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新經濟生態建設,對相關戰略性、綜合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新四化’是新能源汽車轉型升級的方向,智能網聯化是汽車產業變革的‘下半場’。”張炳力說,電池由液態到半液態半固態再到固態,必定是發展的方向,而AI大模型在汽車行業的運用,包括智駕以及車內座艙場景的運用將會越來越廣泛。
張炳力認為,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無人駕駛出租車在智駕的分級中,處於L4級別,而現在大家所駕駛的具有輔助駕駛功能的新能源車,智駕的級別多在L2或L2+,盡管市面上大多主流車企都能夠實現L2級別及以上的智駕技術,但由於責任主體的劃分和界定尚存在不明確性,市場面臨一定困境。隨著政策和技術方面的突破,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開展,下階段重點在於更高級別的智駕落地應用,L3的裝車率或將形成一定規模。因此,智能網聯化必將是新能源汽車行業一個新的增長點。(記者 常 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