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故裡 滿帆奮進
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2024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謹以此文,記述深入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持續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一群人、一座城。
柳孜文化園生態風光美。萬善朝攝
世界名片
柳孜村位於濉溪縣百善鎮,交通要道宿永公路穿境而過。
“故老相傳,連片的農田下面,曾經是波光蕩漾、綠樹成蔭的大運河。”今年9月5日,晌午時分的柳孜村,蟬鳴聲不絕於耳,空氣中彌漫著熱浪,一處尋常農家小院就是今年83歲的村民陳欽凡的住處。
陳欽凡說,1999年之前,這裡經常挖出各種石材,有的是未加工的毛石,有的刻著各種圖案。村民有的說地下深埋著巍峨的宮殿,有的猜是連片的營房、寺廟,莫衷一是。
直到大家見証了不尋常的時刻,謎底才水落石出:1999年初,在拓寬改建宿永公路柳孜段時,陸續發現一些唐宋時期的文物,引起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立即向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報告。同年5月,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省考古所與淮北市博物館、濉溪縣文管所組成聯合發掘隊。經過6個月的考古發掘,出土8艘唐代木船,一座北宋時期的石筑台體,還有隋唐宋時期我國南北方20多個窯口的4000余件陶瓷器,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其中,1號沉船的拖舵,結構形式為中國古船考古的首次發現,驗証了拖舵的使用是中國造船技術的一項發明。發掘者把這種拖舵命名為“淮北舵”。
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任啟仲攝
2000年4月,時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鄭欣淼在柳孜實地考察后說:“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考古發掘是中國運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証明了大運河的流經路線,填補了中國運河考古的空白。”
2007年12月,全國政協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來淮考察。作為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節點,淮北市引起海內外的高度關注。
2013年9月,世界遺產中心專家前往柳孜運河遺址現場考察評估。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淮北有了第一張世界名片。
立傳運河
作為隋唐宋時期帝國的生命線,大運河樞紐天下,臨制四海。柳孜,因隋煬帝開掘的大運河之通濟渠段穿鎮而過而逐漸繁榮,成為唐宋時期淮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重鎮,“運漕商旅,往來不絕”。據《宿州志》記載:“柳孜為巨鎮,有廟宇99座,井百眼。”
滄海桑田,瞬息萬變。南宋光宗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泛濫,洪水奪淮入海,通濟渠從此淤塞,繁華和輝煌湮滅,柳孜這座昔日重鎮逐漸被世人遺忘。
“柳孜原名柳江口,為紀念春秋時期的首領柳展雄而得名。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老在這裡,對大運河、對柳孜,有著特殊的情結。”陳欽凡說道。
為了編撰當地村志,助后人重拾鄉愁記憶,曾經擔任過中小學代課教師的他,數十年間先后走訪知情人士50多名,寫下的30余萬字素材,其中多半和大運河有關。
為大運河行走,在淮北,不止陳欽凡一人。
“有句話叫‘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行走時我已不再年輕。人到暮年,我認為我又迎來了第二個春天,還能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情。”回憶起當年行走大運河的壯懷激烈,張秉政的雙目閃爍著深情而堅定的光芒。
張秉政,1947年7月出生,宿州市人,淮北師范大學教授、原學報主編,在運河文化領域研究多年。2013年9月,時年66歲的他,組織文化學者、民俗專家、攝影家、新聞記者,發起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活動。
“運河行走八千裡,勝讀史書兩千年。”3年的時間裡,張秉政等途經30余個市縣,以隋唐大運河遺址本體為線路,以洛陽為中心,以通濟渠(從洛陽到揚州)、永濟渠(從洛陽到北京通州)為半徑進行實地考察,初步摸清了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家底。同時,以實際考察獲取的大量考古資料和影像資料、訪談錄等作為依據,撰寫約60萬字的《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文化考察》,2019年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發行,被運河專家譽為“隋唐大運河紙上博物館”,入選中國大運河書香榜單。
臨水茶香
晨曦中的臨渙古鎮,古色古香,安逸祥和。一排排當地特有的“老虎灶”上,一壺壺沸水“咕嘟”作響,茶香很快飄散開來。茶客們陸續落座,聽著淮北大鼓,喝著“棒棒茶”,悠然自得。
臨渙鎮古稱铚城,因毗鄰淮河支流渙水得名,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遠近聞名的“古茶鎮”,當地群眾有著飲茶習俗和在茶館擺龍門陣、調解糾紛的傳統。
“古鎮的飲茶習俗,是順著大運河‘淌’來的。”經常在茶館為游客進行講解的臨渙古鎮文化研究會會長何維軍介紹,古鎮緊鄰大運河,南來北往的商賈雲集,需要歇腳、洽談的場所,久而久之,茶館林立,飲茶成風。
北有“一杯茶”,調解暖人心。萬善朝攝
年過六旬的王士宏,是土生土長的臨渙人,自學成才從事基層法律工作,30多年來一直義務調解矛盾糾紛、宣講黨的政策,是當地人公認的法律“活字典”、理論“土專家”。他常年深入十裡八村,“泡”在各家茶館,觀察世間百態,記錄風土人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就是給咱老百姓吃下定心丸,消除后顧之憂……”和往常一樣,王士宏從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侃侃而談,將復雜的政策解讀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大白話”,讓大家感受到改革的溫度與力量。
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多年來,王士宏等當地群眾深入挖掘運河文化、非遺、茶文化的時代價值,積極探索傳統文化在宣講工作中的靈活運用,為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豐厚滋養。
結合宣講方法技巧,王士宏還摸索出以茶暖人心、以茶說人生、以茶述紛爭、以茶找“支點”、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達協議的“一杯茶調解法”,讓雙方當事人放下矛盾、解開心結、握手言和,累計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600余件,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還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創造了安徽“南有‘六尺巷’,北有‘一杯茶’”的佳話。
古韻新聲
運河不僅“淌”來飲茶習俗,還“淌”來了文化傳承。
今年5至6月,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淮北市委宣傳部、市傳媒中心組織精干採編力量,赴江蘇省淮安市、河南省開封市開展“運河在說話”主題採訪活動,用報紙、電視、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全媒體傳播方式,宣傳推介大運河沿線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提升公眾對大運河文化及其保護工作的認知與關注,讓城與城在時代的波光裡傳遞古韻新聲,奏響協同發展的“共鳴曲”。
淮北市博物館,又稱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祁康教授結合煤文化與隋唐運河文化主持設計,造型如同一艘航船,象征著淮北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奔向光明。館藏1萬余件文物中,70%以上為柳孜遺址出土的文物,通過文物展示、遺址復原以及雕塑、繪畫、動畫等多種形式,再現了隋唐大運河的繁華盛景和開放包容。
淮北市博物館仿佛一艘航船,揚帆遠航。淮北市委宣傳部 供圖
今年11月,淮海經濟區大運河文化特展在淮北市博物館舉行。徐州的隋代青瓷碗、唐代陶女俑,商丘的唐代黃釉陶鎮墓獸、宋代說唱陶俑……淮海經濟區10座城市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串聯起大運河的“前世今生”,集中展示近年來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成果。
拍攝紀錄片《千裡通波——大運河文化特展》,編排舞劇《運河情》,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淮北段)、柳江口景區、柳孜文化園、隋堤景區等文旅景點,隋唐運河古鎮景區接連獲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省級旅游休閑街區”“長三角夜間文化和消費樣板街區”……步入新時代,淮北將運河文化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綻放出新的光彩。
通江達海
水運具有運量大、運距長、運價低、佔地少、能耗低、污染小、投資省等優點,在轉運區域貨物、建設沿線經濟帶、改善居住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運河因運而建,因運成河,為沿岸城鄉的經濟繁榮、人文景觀的對外宣傳、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持續賦能。
12月23日,在淮北港澮河港區孫疃作業綜合碼頭,抬眼望去,碧波蕩漾的澮河航道,挂著全國各地牌照的航船,有序裝卸煤炭、建材、糧食等貨物,並行不悖、往來如梭。
“千噸級的貨船,可通過澮河、淮河、京杭大運河、江淮運河航道,以及沿線各省的內河干支流航道,與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各地水路運輸無縫對接,實現通江達海。”港口生產經營部負責人韓浩迪介紹,依托澮河航道經濟便捷的水路運輸條件,碼頭建設5個500噸兼顧1000噸級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572萬噸、年吞吐量540萬噸,2023年9月竣工投用以來,為淮北乃至皖北經濟社會的發展輸入強勁動力。
孫疃碼頭加快建設智慧港口,激發水運活力。萬善朝攝
順應綠色低碳智能的發展趨勢,大力推進綠色智能航運發展。作為淮北地區投資規模最大、功能平台最齊全的綜合型碼頭、鐵水聯運碼頭,孫疃碼頭通過廣泛運用智能化設備,裝卸效率可達1600噸/小時,在改善工作環境的同時大幅提高作業效能,利用倉庫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及綜合能效管理項目,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全力打造“內河環保示范港”。
淮北市海事中心航道科負責人王敏說,淮北區位優勢明顯,規劃較為完善,航道條件良好,水運發展前景廣闊。現有澮河、沱河、蕭濉新河、界宿新河4條規劃航道,規劃航道總裡程169.24公裡。目前臨渙閘下35.72公裡澮河航道已通航,現狀等級四級,可通行2000噸船舶。澮河沿岸建成南坪碼頭、孫疃碼頭,正在建設韓村綜合碼頭,韓村危化品碼頭計劃2025年1月開工。臨渙船閘於今年10月交工驗收,已具備船舶過閘功能,船舶可到達臨渙古鎮水域。上到河南界30公裡航道整治工程正在進行,預計2027年完工。
在加強港航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現代港航產業體系的同時,淮北市還因地制宜發展船舶修造產業,扶持水運企業做大做強,不斷培育壯大航運新質生產力,基本形成“河湖相通、干支成網、內聯外通”的水運格局。
古今共融,向新圖強。站在新起點,運河故裡淮北推動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不斷取得新進展,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乘風而行,滿帆奮進!(肖干 陳萬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