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群眾體育新局面 打造全民健身新樣板
——安徽省扎實推進全國全民健身模范市縣創建工作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
為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國家體育總局開展第二批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區)和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市、區)創建工作。
安徽省體育局高度重視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縣創建工作,第一時間成立以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抽調人員,成立專班,專門召開創建工作布置會議,在全省進行了廣泛宣傳動員,形成積極申報、奮力爭先的創建氛圍。制定《第二批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市、區)創建工作方案》,明確創建目標、創建內容、工作安排及工作舉措。
經各地申報、安徽省體育局推薦,今年3月,國家體育總局審核同意,確定合肥市、蚌埠市、黃山市入圍第二批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區)創建名單,六安市舒城縣、滁州市天長市、蕪湖市灣沚區、阜陽市界首市、安慶市望江縣、阜陽市太和縣、馬鞍山市含山縣、宣城市寧國市、亳州市渦陽縣、滁州市全椒縣入圍第二批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市、區)創建名單。
安徽省體育局從加大資金支持、突出項目安排、加強調研指導、完善考核獎勵機制等方面著手,不斷強化對創建市縣體育工作支持力度。各創建市縣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升行動”,健全群眾賽事活動體系,加大“三大球”和冰雪項目推廣普及力度,推進科學健身指導向基層延伸,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發展和壯大基層體育社會組織,進一步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豐富品牌賽事活動,激發群眾健身熱情,推動全民健身在江淮大地蔚然成風,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
合肥市:
賽事活動辦在群眾身邊 健身指導送到群眾身邊
自2024年3月,入圍全國第二批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創建名單以來,合肥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創建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為抓手,積極探索場地設施建設,將賽事活動辦在群眾身邊,把科學健身指導送到群眾身邊,讓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動”起來,讓“科創名城”更加活力四射。
堅實法治保障,補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短板。11月1日,《合肥市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條例》實施,這是安徽省內第一部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管理的地方性法規。《條例》聚焦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和管理的突出難題,為構建高質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供重要法治保障。
健全組織網絡,打通健身服務“最后100米”。合肥市體育局於4月印發《合肥市社區基層體育組織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探索成立自治型基層體育社會組織機制。在全市4個區和3個開發區挑選14個全民健身工作開展較為成熟的社區,建設“和健身”社區科學健身指導俱樂部,為周邊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專業的健身服務。
滿足群眾需求,打造全民運動健身新場景。8月8日,合肥市第十三屆運動會開幕,來自市直機關和13個縣(市、區)、開發區共14個代表團、近2萬名各行各界運動愛好者參與。賽事活動因地制宜辦在群眾身邊,與景區、街區、商圈融為一體,為市民群眾參與運動開辟新場景,有效地發揮體育賽事綜合效益。
蚌埠市:
“三個聚焦”提升群眾體育幸福感
近年來,蚌埠市圍繞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立足“三個聚焦”,不斷提升群眾體育獲得感、幸福感,積極助力體育強市建設。
聚焦體育設施提升,夯實全民健身基礎。2023年以來,建成健身步道90公裡、體育公園4個、口袋體育公園22個、百姓健身房28個、小區全民健身示范點4個,全市1800個小區(村)健身設施實現全覆蓋。其中,“靚淮河”健身步道沿淮河南北各30公裡,成為市民健身的綠色步道、安全步道、舒心步道。
聚焦多元化賽事體系,推進全民運動熱潮。圍繞“一線兩源”,重點打造“幸福蚌埠·跑靚淮河”馬拉鬆、“中國·蚌埠”城市定向公開賽、“一帶一路”龍子湖國際龍舟賽,舉辦“石榴花開”懷遠民間體育節等賽事活動,打造全民健身“市縣多品”“一區一品”特色品牌。成功舉辦亞洲羽毛球明星巡回賽、中國-塞爾維亞籃球俱樂部爭霸賽等高水平賽事20余項,開展“百姓場地百姓賽·快樂健身大擂台”融合社區運動會、“紅紅火火過大年”等賽事活動,形成“政府搭擂台,群眾打擂台”的全民健身火熱場面。
聚焦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增添全民鍛煉活力。不斷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強化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織密各類體育社會組織。完成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1.4萬余人、國民體質監測超1.9萬人,現有各級各類體育社會組織90多個。
黃山市:
全民健身與賽事經濟齊頭並進
黃山市以創建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為契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推進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青少年體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統”字上下功夫,豐富全民健身服務供給。復合利用空間資源,嵌入式建設口袋體育公園、社區百姓健身房﹔借力城市功能活力品質提升行動,推動城市步道系統互聯互通﹔進一步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推行“一場兩門、早晚兩開”。今年以來,已完成12個體育口袋公園建設,新建健身步道51.1公裡,新建百姓健身房6個,全市新建或改擴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79個。
在“新”字上求突破,打造快樂健身服務品牌。舉辦群眾身邊賽事,精心籌辦長三角綠水青山運動會、社區運動會等,策劃覆蓋各人群的賽事活動。開展群眾身邊培訓,持續開展健身氣功·八段錦推廣普及,廣泛組織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活動等。今年以來,已舉辦各級各類賽事活動280場,參與人數達24萬。
在“引”字上見實效,撬動社會力量助力體育。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發放體育消費券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在體育賽事、場館服務、人才培訓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設立體育社團發展引導資金和社團扶持資金,用好用足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引導資金,激發社會力量參與體育事業的積極性,並持續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今年以來,已成功舉辦大黃山國際生態汽車拉力賽等規模賽事活動110余場,帶動食宿游購消費近3.2億元。
舒城縣:
“體育+文旅”煥新出彩
舒城縣通過體育賽事搭建群體性休閑體育平台,以賽事“流量”增旅客“留量”、變消費“增量”,全面帶動鄉村振興。“體育+文旅”讓舒城煥新出彩。
城鄉體育均衡發展。舒城縣城建有智慧體育公園、老體育中心、新體育中心3處全民健身運動場地,總佔地面積800多畝。城區建設健身步道90多公裡。全縣擁有“三大球”場地628塊,每萬人擁有場地9.1塊。已經實現縣城“五個一”、鄉鎮“三個一”體育設施全覆蓋的目標﹔到2024年底,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有望達3.49平方米。
體育賽事全民參與。舒城縣大型品牌賽事由政府主辦、體育中心協辦,如萬佛湖健身走、環湖馬拉鬆等﹔常態化全民健身活動由基層社會體育組織開展。根據單項體育協會考核方案,全縣現有的32個單項體育協會,每個協會每年開展4項以上有規模的賽事活動,各協會與2000多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常態化開展“五進”活動。目前,全縣帶“屆”字的賽事活動有近30項。
特色工作亮點鮮明。舒城縣依托“路湖廊山”資源稟賦和地域特質,打造“山湖康體、雙環(環湖、環城)健體、綠廊休體”三大特色體育板塊。開辟了曉天“川藏線”,建設環萬佛湖馬拉鬆賽道,完善萬佛湖健身步道,建設萬佛山、天子寨登山步道,開辟野豬嶺、狼谷探險道等。曉天“川藏線”越野賽、長三角汽摩聯賽暨曉天越野河道賽、萬佛湖國際垂釣賽、環湖騎行賽等20多項賽事活動成為運動新寵。
天長市:
公共健身設施全覆蓋 地方特色賽事強品牌
天長市近年來累計投入7.9億元,建成覆蓋全市的公共健身設施供給體系,實現了社區“10分鐘健身圈”全覆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覆蓋,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08平方米,居全省前列。
成功打造“一市多品”“一鎮一品”賽事體系,提升地方品牌影響力。天長市積極打造“茉莉花”體育文化旅游節、“天長杯”全國跳棋公開賽等品牌賽事。同時,設計全民參與、便民利民的鎮(街)級社區運動會和村(社區)級運動會,做到全年無間斷、月月有活動、人人有參與。
以測促練,優化國民體質監測站點布局。天長市建成4個室內國民體質監測站和3個含有智能國民體質監測亭、智能健身器材的社區智慧健身驛站,常年開展國民體質監測進機關、進企業、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等工作,提供“居民體質檢測”—“開具個性化運動處方”—“科學健身指導”—“科學運動康復”的特色健康服務。天長市國民體質監測站成功入圍“2024年度體質測定與科學健身指導站典型案例評審”活動全國優秀案例名單。
狠抓社會體育組織建設。天長市大力推行基層體育委員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市、鎮(街)、村(社區)三級群眾體育組織網絡,打通基層體育治理“最后一公裡”,引導更多健身愛好者積極參與健身鍛煉。
加快推進“一場兩門”對外開放工作。預計到2024年底,天長市中小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比例達到70%以上。
灣沚區:
文體旅相互賦能 搶佔“賽事經濟”風口
蕪湖市灣沚區協同推進體育事業、體育產業發展,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建設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搶佔“賽事經濟”風口。灣沚區以文旅思維引導辦賽,以賽事體驗助推文旅品質提升,並將城市特色融入賽事各個環節,實現文體旅相互賦能。立足品牌建設辦賽事,蕪湖半程馬拉鬆、馬拉鬆賽事舉辦了7屆,“水上慢城生態六郎”自行車挑戰賽舉辦了7屆,紅楊山車王爭霸賽舉辦了6屆,不斷提升灣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立足產業特色辦賽事,結合灣沚航空、臨空特色產業,持續深化蕪湖馬拉鬆航空主題特色,在航空文旅、飛機領航、賽事包裝等多個環節融入航空元素,為參賽者提供具有城市特色的獨特體驗。立足“草根”辦賽事,大力發展體育社會組織,鼓勵體育運動協會、俱樂部舉辦群眾身邊的賽事活動,開展“六球一舞”聯賽、農民運動會等深受群眾喜愛的賽事活動。
體育搭台,文旅唱戲,產業跟進。“跟著賽事去旅行”,有力地促進了灣沚區“體育+旅游”點線面的深度融合。乘著賽事的東風,紅楊山汽車體育公園、江南鄉谷國際鄉村旅游露營地、東方飛谷航空飛行營地等一批體育旅游項目相繼落成,130余家體育用品生產銷售、健身經營、體育培訓單位集聚,運動休閑產業蓬勃發展、未來可期。
界首市:
群眾體育出“彩” 場館建設出“果”
界首市按照“群眾體育出‘彩’,競技體育出‘人’,體育產業出‘效’,場館建設出‘果’”的工作思路和目標,大力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逐漸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健身成為群眾時尚活動。
近年來,界首市先后獲評“全國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安徽省體醫融合深化試點市”等榮譽稱號。界首籍運動員李玉婷榮獲多項國際賽事金牌,在杭州亞運會上奪取女子4×100米接力項目桂冠、女子200米項目銀牌,並先后參加東京奧運會、巴黎奧運會。
界首市科學健身指導中心自運營以來,為群眾提供運動健康測評累計逾2萬人次,影響輻射人群超過10萬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界首市將科學健身與社會體育指導有機結合,以科學健身指導中心為支撐,廣泛開展科學健身理念宣講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實現主動服務、深化服務的目標,讓健身成為全市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青少年的素質培養成為界首的時尚,體育產業的強勢發展成為界首的名片,為創建全國全民健身模范縣(市、區)打下堅實基礎。
望江縣:
科學布置健身場地 豐富體育賽事活動
望江縣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推動群眾體育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加大投入有強度。以創建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工作為契機,科學布置健身場地,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億多元,完成縣級“五個一”、鄉鎮“三個一”建設目標。全縣建有10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2個全民健身公園、12條健身步道、147個健身廣場、135個村(社區)活動室、659塊籃球場、40塊足球場、4塊排球場。全縣擁有體育場地1508個,面積達117.5萬平方米。通過科學布局,“15分鐘健身圈”基本形成。
開展活動有高度。今年以來,全縣共開展各類體育賽事活動百余場次。其中,主動承接省市級各種賽事7場次。同時,舉辦豐富多彩的自主品牌賽事:龍舟賽、“村BA”、中小學生游泳聯賽、中學生籃球聯賽、全民健身運動會等。引入全省姚基金籃球賽、航模、車模等賽事,舉辦無人機表演,參與省級青少年三人制籃球賽、省級青少年田徑錦標賽、省級老年人門球賽,全縣群眾體育運動熱情高漲。
發展組織有深度。加大體教融合、體旅融合力度,截至目前共發展體育社會組織25個,培育特色體育學校26所,社會體育指導員1300余人。今年,國民體質檢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全民健身群眾基礎不斷穩固,有力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和健康生活水平。
太和縣:
推動全民健身 助力全民健康
太和縣有著深厚的群眾體育基礎,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
全面完善全民健身基礎設施建設。太和縣高起點、高標准提升縣鄉村三級體育場館硬件設施,目前已全面建成縣級“五個一”和鄉鎮“三個一”,村級雙基工程公共體育設施和城區內社區、小區健身場地和設施實現全覆蓋。在此基礎上,1月至10月,全縣新增建設球類運動場地10處、口袋體育公園3個、百姓健身房3個,並對縣科學健身指導中心進行升級。
積極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太和縣堅持大型全民健身活動由政府主導,綜合性全民健身活動由體育部門牽頭組織,小型全民健身活動以各單項體育協會為依托,積極舉辦適合各類人群、參與度高的活動、賽事。在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基礎上,開展全民健身月活動。轄區31個鄉鎮每年都會組織開展一場不少於6個項目的綜合運動會和一些具有農民特色、突出鄉土氣息的單項體育比賽。
建立健全行業體育協會。太和縣支持成立各類體育協會和體育團體,構建縣鎮村三級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全民體質監測和科學健身指導,以縣體育總會為核心,縣級體育協會和各鄉鎮農民體育協會為支撐,形成覆蓋城鄉、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科學健身服務指導網絡,增強群眾健身意識,推動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
含山縣:
體衛融合促健康 體旅融合促發展
近年來,含山縣以爭創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為抓手,扎實推進全民運動健身各項工作,堅持“黨政主導、部門聯動、問題導向、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推動實現全民健身服務多方位全覆蓋。
扎實做好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含山縣縣級“五個一”體育設施建設提檔升級,鎮級“三個一”建設基本完成。全縣體育場地面積97.42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89平方米,每萬人擁有“三大球”場地數量13.58個,全面建成“15分鐘健身圈”。
推動社會體育組織發展。含山縣注重發展群眾健身團體,積極鼓勵支持各系統、各行業培育發展體育社會組織,大力推動體育社會組織向鎮、村(社區)延伸覆蓋,初步形成“縣—街—村”三級體系。全縣注冊體育運動協會34個,運動項目包含武術、籃球、足球、龍舟等20余個。
實現科學健身指導精准化。含山縣深化體衛融合,實施運動促進健康行動,廣泛開展科學健身指導志願服務“五進”活動,常態化開展國民體質監測服務,每年監測不少於1500人。截至2023年底,全縣共有社會體育指導員750人,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23人。
體旅融合持續推進。含山縣推廣“體育+旅游”模式,結合鄉村旅游開發褒禪山半程馬拉鬆賽事、太湖山登山健身賽事、傳統龍舟競渡賽事等體育賽事,聯動體旅商家開展“全民健身日”“暑期體旅惠民”消費活動,發放體育消費券,活動促融合、聚人氣、促發展。
寧國市:
促進全民健身各年齡段全覆蓋
自入選全國第二批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創建名單以來,寧國市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全民健身不同年齡段人群全覆蓋。
幼兒群體聚焦體育啟蒙教育。寧國市堅持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思路,各園將體育啟蒙教育列入特色辦園舉措,加大經費和師資保障,布局幼兒體操、啦啦操、籃球、足球等項目。
青少群體聚焦體質水平提升。寧國市堅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夯實學校體育工作基礎,校內緊盯每天一節體育課、校外布置體育課外作業,充分保障每天體育活動時間,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達標優良率居全省前列。城區學校建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長期開展運動項目培訓,籃球、足球等項目校際俱樂部聯賽貫穿學期始終。
成人群體聚焦科學健身普及。寧國市充分發揮體育機構、專業人才、體育單項協會作用,提升科學健身指導針對性、實效性,擴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佔比。建立部門主導、社會力量參與辦賽機制,推行縣鄉村三級賽事體系。
老年群體聚焦政策保障落實。寧國市印發《關於加強全市老年人體育工作的意見》,從組織建設、場地設施、活動開展、經費保障等方面支持老年人體育事業發展。成立老年人體育協會,協同其他涉老組織共同推進全市老年人體育工作。
渦陽縣:
加強場館建設 點亮城市未來
渦陽縣積極營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聚力建設充滿活力與健康的城市。
完善健身基礎設施。自“十四五”以來,渦陽縣累計投入 8.5 億元,吸納社會資本近 7 億元,用於加快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目前,全縣體育場地3715 個,面積達 330.5萬平方米。鎮、街道“三個一”工程全覆蓋,383個村(社區)“一場兩台”或“一套健身路徑”全部安裝到位。建成體育公園2個、體育館2座、室內游泳館4座、標准化體育場2個、全民健身中心1個。尤其是投資建成6.5億元、佔地265畝的渦陽縣體育中心,為體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筑牢了根基。
發揮賽事帶動效應。今年以來,渦陽縣先后承辦全國橋牌青年團體賽、安徽省縣級青少年田徑錦標賽、安徽省青少年乒乓球錦標賽暨U系列比賽、亳州市2024年健身氣功站點聯賽等眾多精彩賽事。通過做好“賽事+”文章,推動“賽事+旅游”“賽事+文創”“賽事+商貿”等融合發展,吸引更多人從“參與一場賽”到“玩遍一座城”。在渦陽,健身有地方,運動有技能,活動有氛圍,全民運動健身的熱潮持續高漲,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全縣正以全民運動健身為畫筆,勾勒出城市的美好未來。
全椒縣:
常態開展健身指導 積極舉辦賽事活動
全椒縣不斷完善體育場地,常態開展健身指導,積極舉辦賽事活動,扎實發展青少年體育,推動全民健身事業不斷邁上新台階。
不斷完善體育場地。2023年以來,全椒縣115個小區、行政村的健身器材進行維修配建,建成5個口袋體育公園、3個百姓健身房、15公裡健身步道。全縣各類體育場地共1783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92平方米。
常態開展健身指導。全椒縣常態開展科學健身指導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活動,為群眾提供體質檢測、講解健身知識、開具運動處方。今年以來,全縣已開展體質檢測3000余人。組建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隊,開展“送體育下鄉鎮”等主題體育公益培訓72場。
積極舉辦賽事活動。全椒縣以“正月十六走太平”和“皖美山水”騎行賽為引領,在重要節日節點,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印發《全椒縣群眾體育辦賽補助暫行辦法》《全椒縣2024年鄉鎮辦賽補助辦法》,激勵引導鄉鎮和體育社會組織積極舉辦體育比賽。2023年以來,全縣開展各級各類體育賽事活動131場。
扎實發展青少年體育。2023年以來,全椒縣舉辦縣級示范性青少年體育活動8場,市級5場、省級2場。全縣學生體質健康標准達標優良率55.7%。印發《全椒縣青少年和學校體育比賽經費獎勵暫行辦法》,調動學校發展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宛體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