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文化體育>>教育

此課新華 | 魚燈、棕編、蠟染、彩泥、陶藝、刺繡……這門課讓學生不想下課!

2024年11月15日16:30 | 來源:安徽新華學院
小字號

「 編 者 按 」

新華園的課堂是什麼樣的?

課堂是知識傳授、智慧碰撞的地方,也是師生心靈相通的橋梁。在新華園,每一門課程的背后,都有學校和老師的心血與付出。從概論到精讀、從大眾到小眾、從傳統到科技,內容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總有一門課讓你流連忘返,直呼“有種神奇的魔力”。

安徽新華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特別推出“此課新華”系列策劃,我們將展示豐富多彩的新華園課堂,與你一起探討新時代育人理念。

魚燈制作、棕編、非遺蠟染、彩泥藝術、陶藝、刺繡……

在新華園,有門寶藏課,不僅能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還能學到很多中國傳統手工藝術,學生更是在官微君后台留言:“超級有趣,一定要報道一下!”“不想下課!”“強推!”“每學期都想選!”……

今天“此課新華”走進城市建設學院汪艷老師的通識選修課——《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術》。

從布到畫·在課堂感受傳統手工藝魅力

“蠟染,是我國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灰纈(鏤空印花)、夾纈(夾染)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印花技藝。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后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城市建設學院校級模范教師,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百物匠心”非遺技藝微課大賽校級二等獎獲得者汪艷老師正在《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術》課堂上,講解蠟染的基本知識。

每周一,汪艷都會帶著她精心准備的課程內容與學生們見面,“這門課既有理論教學也有實操,所以我不僅要准備理論知識講解,還要准備實操部分的物料。比如藍靛泥的原料:蓼藍和菘藍草。我就是去學校的園林基地種植的,有時候我也會帶著學生一起,也是希望學生有一個更直觀的認知和了解。”

汪艷老師正在種植菘藍和蓼藍

汪艷老師正在種植菘藍和蓼藍

每年有將近兩百人選修這門課,學生來自各個學院各個專業,“大部分同學都沒有美術基礎,但是通過學習加上他們自身對美的理解,制作的作品常常會給我帶來驚喜。”汪艷說。

“ 同學們現在可以把提前構思好的圖案繪制到布上,繪制結束后就可以上蠟線了。”理論教學結束后,汪艷開始示范蠟染的制作方法。“上完蠟線后再用清水浸泡,接著染色、氧化、清洗、煮蠟、搓洗。”

接著,學生們開始實操,上蠟線的過程很多同學掌握不好蠟的溫度和狀態,汪艷開始手把手的教學指導。這個過程考驗了學生們的繪畫功底和動手能力,不少學生表示,雖然剛開始有些手忙腳亂,但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逐漸掌握了技巧。

上蠟完成后,學生們將自己的作品放入水裡浸泡。浸泡10-30分鐘后,汪艷帶領他們進行染色,染色過程中學生們親眼見証了白布在染料的浸潤下逐漸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圖案,紛紛感嘆蠟染工藝的神奇。最后,經過去蠟處理,一件件精美的蠟染作品終於呈現在大家面前。

城市建設學院的戴紀祥同學嫻熟的制作手法很難看出他是第一次接觸蠟染,他給自己的作品取名“年年有余”,在他畫布上,一條胖乎乎象征吉祥的鯉魚躍然布上,魚兒的胡須、魚鰭根根分明。

課程構建·讓傳統文化賦能美學教育

2022年汪艷老師被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選中,參加合肥工業大學實施的《徽州傳統村鎮保護更新與藝術特色創意設計人才培養》,在歷時5個月的時間裡,她聽了30多場業內專家專題講座以及10多天的古村落實地調研,走訪了多家非遺傳承中心。

近距離接觸、學習、交流,讓她學習到了很多非遺類的手工工藝,同時更加強烈和深刻的了解到非遺傳統手工技藝類發展現狀,“作為高校教師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方面的責任和擔當,於是在國藝基金項目結束后,回到學校我就開始整理材料,同時也請教了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藝術學院國家一流課程主持人宋蓓蓓教授。最終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經歷半年的打磨,2023年春季開設了我的第一門通識選修課《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術》。”汪艷說。

在課程開課之前,學校為這類課程建設了專門的實驗室,並購置了豐富的教學設備和教學資源。汪艷說:“學校特別支持這類課程,常常問我還需要什麼器材、物料,這種被支持的感覺讓我很感動!”

《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術》課程中,除了非遺蠟染還有魚燈制作、棕編、彩泥藝術、陶藝、刺繡等多個板塊的手工藝術,學生們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其中2-3項手工藝跟隨老師動手實踐操作。

汪艷說:“學校設置這門課程主要是為了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豐富我校的美育課程體系,讓學生了解民間非遺傳統手工技藝。我們的文化需要弘揚,民族技藝需要傳承,我們要讓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看到。”

課程開設的第一個學期,豐富的課程內容就吸引了大批學生選擇這門選修課,不少同學上過這門課后更是被汪艷老師幽默風趣的講授風格、認真踏實的專業態度吸引。后來,選課時越來越火爆,更有一些沒有搶到課的同學慕名而來。汪艷說:“其實,這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看到這麼多同學喜歡這門課真的很開心,我做到了讓更多人了解非遺、了解傳統文化。”

今年大一的王婉茹同學說:“以前就聽學姐說這門課很火爆,選課的時候真的感受到了,我一直守在電腦邊才有幸選到這門選修課!今天這節課老師帶我們了解了蠟染的制作過程,一開始我以為蠟染就是把蠟染到布上,沒想到蠟染有這麼多道工序。從白布到藝術品的轉變過程讓我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而蠟染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不僅僅是一項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記憶。”

文化傳承·在使用中煥發新生

“使用才是最好的傳承。”汪艷一直堅信這一點。在汪艷的教室裡,有很多蠟染、扎染元素的家居用品,這是她帶領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在做室內空間設計的時候將一些非遺藍染應用到空間實物設計中。

“技多不壓身,我也希望同學們能在我的課堂學到一門技術,畢竟多一門本領就是多一門出路嘛!”汪艷說。

受她的影響,她的一名學生齊超,正在將中國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文化結合,走上了一條創業道路。“這個孩子在大學期間就喜歡畫畫,插畫特別棒,現在自己組建了團隊從事安徽徽文化元素的文創設計工作,去年11月他們團隊來學校找我咨詢,讓我給他們當顧問,讓我給一些建議和想法,我將民間手工藝術的內容與他們分享,並帶他們一起參加了多場非遺蠟染公益講座,直到現在他們的工作室還不定期的開展非遺蠟染公益活動呢。”汪艷介紹到。

除此之外,汪艷還組織學生利用課堂內容參加學科競賽獲得A類國家級一等獎﹔2023年申請大學生大創非遺類項目2項、24年申請非遺類2項。《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術——非遺蠟染》課程還受邀公益講座被央視CCTV-13採訪報道。

“有不少學生上了我們這門課以后,愛上了做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自己制作了很多有意思的產品,去參加各種比賽、各種集市,都起到很好的推廣效果。我真的很開心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傳統文化的傳承推廣中來!”汪艷感慨到。

文脈賡續,生生不息,通過《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這門課程,越來越多的學生們接觸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和技藝“活”起來,在學生們的心底發了芽。(採訪 | 融媒體工作室 宣俊 胡欣 圖文來源 | 學校辦公室 城市建設學院)

(責編:范曉琳、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