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雨山區:托起百姓“安居夢” 筑就民生“幸福家”

近日,馬鞍山雨山區天和苑小區迎來了1021套安置房的新房交付。這一喜訊不僅標志著雨山區在棚戶區改造工作中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更是雨山區委、區政府全力托起百姓“安居夢”,筑就民生“幸福家”的生動寫照。
牢記使命,心系民生。一直以來,雨山區委、區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雨山七村、雨山八村、小河西等地居民房屋建設年代久遠,環境衛生條件差,消防安全隱患大,且多為中老年人群居住的小戶型,居民迫切盼望早日實施棚改征收。2020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雨山區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共實施完成了惠及轄區內8000余戶的棚戶區集中改造提升工程。
高位推動,高效落實。雨山區成立了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總指揮長的棚改征收(搬遷)安置工作總指揮部,下設平湖、佳山及採石、向山棚改現場分指揮部,建立定期調度、現場督查、“三級會議”制等工作機制,統籌推進棚改工作。征收工作人員堅持“白+黑”“5+2”的工作精神,扎根在工作一線,倒排工期、挂圖作戰,對征收進度實行“一天一總結”“一周一通報”,各項目組形成比學趕超氛圍,確保棚改征收工作高效推進。
高標建設,品質先行。在規劃階段,雨山區本著安置房建設先行的理念,充分考慮城市發展的總體趨勢和居民的實際需求,在安置房選址、戶型設計、面積規劃、容積率控制、綠化率提升、配套設施完善等方面堅持從優從先,以安置房建設推動棚改進程。雨山區採用先進技術和環保材料,實施全過程質量把控,確保改造后的房屋安全、舒適、耐用。天和苑小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小區地處城南核心陽湖塘板塊,不僅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而且環境優美、設施完善。小區規劃了85平方米—125平方米等7個面積段多個戶型的房子供涉征群眾選擇,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需求,小區容積率2.2,綠化率超35%,周邊配備了齊全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商業配套設施,營造了舒適宜居的居住環境。
以人為本,陽光征收。棚戶區改造工作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雨山區嚴格規范征收工作程序,各戶補償安置對照征收補償安置政策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調查結果、補償標准、安置方案、補償結果等通過公示欄、政府網站等渠道進行信息公開,接受群眾監督﹔邀請法律顧問參與征收工作全過程,一方面為征收工作組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與指導,另一方面為涉征群眾在征收過程中產生的權屬糾紛等法律問題提供幫助,確保征收工作全程按照“依法依規、公平公正”落到實處。為了進一步保障群眾利益,雨山區積極探索棚改征收的新模式,2020年疫情期間,為解決涉征群眾多、無法集中排隊的問題,該區率先在雨山八村棚改征收工作中嘗試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完成模擬征收協議簽訂,並由司法、公安和居民代表全程參與監督工作,確保整個線上操作流程的真實性和准確性,實現了陽光化、智能化征收,開啟了雨山“智慧征收”新時代。
加快進度,安置到位。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安置房分配是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雨山區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精心組織、科學安排,細化完善安置房分配方案,對資料收集、房源匹配、房號選定等重點環節進行安排部署。分配前在涉征社區(村)公示欄公開安置人員信息、房源、戶型、套數、匹配面積、順序號等信息﹔分配時全程錄像、現場確認、全程監督﹔分配后及時公開分配結果,真正做到分配房源、分配過程和分配結果“三公開”,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經得起檢驗。為了讓涉征群眾盡快上樓入住,區征管中心、住建局、城投公司、街道等相關單位協作配合,集中為安置戶辦理房款結算,從信息核實、協議簽訂、交納房款、領取票據再到領取鑰匙、收房驗房,全程提供“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從2024年4月中旬至9月底,雨山區分項目、分批次提質增速完成新建安置小區2048套安置房的分配,涉及佳和苑、天和苑、菁萃裡、平山嘉苑二期、郎甸嘉苑二期等5個安置小區20多個征收項目。
展望未來,續寫新篇。近年來,雨山區在棚戶區改造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今后,雨山區將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積極探索和推廣先進的棚戶區改造經驗和工作模式,加強與其他地區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繼續發揚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精神,以實際行動加快解決困擾人民群眾多年的棚戶區改造問題,為全市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貢獻雨山力量。(吳珍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