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盆景制作技藝:“老樹”也能發“新芽”

沿著枝條的走勢,一隻手將鋁絲緊貼枝丫,另一隻手邊捋邊綁,順角的同時,把枝頭盡量下壓……
“這是一株黑鬆,拗出的造型是懸崖式,整體像瀑布一樣半垂下來。”皖南盆景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華保權雙手在盆景上下翻動,一盆黑鬆被“盤”得錯落有致、別有新意。
華保權在給一顆微型黑鬆盆景拗造型。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走進華保權的園子裡,映入眼帘的是造型各異的特色盆景。其中,有的以幽、秀、險、雄為奇,有的以散枝、虯曲、倒挂之格律呈現,不論哪一株,各自散發出的靈動自然都引人注目,千姿百態的造型向四方游客展示著皖南盆景的風採。
家住廣德市祠山街道的華保權,是盆景制作世家,到他這一代,已經傳到了第三代。早在他16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輩后面學習盆景制作技藝,18歲便外出拜師學藝,25歲開始獨立創作。
作為安徽省盆景藝術大師,華保權已經深耕盆景制作40年。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盆景制作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選材、修剪、彎干、屈枝、順角……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華保權輕撫著著盆景說,栽培一個盆景從初胚到成品少則三五年,多則數十年,有的甚至要幾代人共同去雕琢沉澱。
從地貌上來看,廣德南部為山區、北部為丘陵,植被既有茂密的灌木林,也有大量的喬木和竹類,還有豐富的鬆樹、雀梅、柏樹、香樟、三角楓,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當地的盆景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植株材料。
正因為此,皖南盆景制作技藝在廣德較為普及,截至目前,全市從事皖南盆景制作的業者和人群近200人。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如今,皖南盆景在業界有“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之美譽,以自然、蒼古、奇特、剛勁、幽雅而著稱,主次分明,巧拙並用,藏露得宜。
作為老一輩盆景藝人,在華保權看來,“拗造型是基本功,學會取舍是關鍵,說到底拗的就是一個設計和創意。制作盆景不僅需要悟性好,還需要手靈巧,一株上等盆景一定是出於自然且高於自然。”
華保權在自家園子給盆景修枝剪葉。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一個盆景就是一首詩,一株盆景就是一個景。
除了日常修枝剪葉之外,華保權還有個習慣,就是經常了解名人字畫和名木古樹,從其工作室的布局和擺設便可略知一二。“可以說,這些都是盆景創作的靈感源泉。”華保權告訴記者,通過常學常新,可以有效提升對盆景的理解,從而達到盆景意境的升華。
2015年,華保權被安徽省盆景藝術協會評為“安徽省盆景藝術大師”。2023年,皖南盆景制作技藝被列入廣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株盆景,就是一處風光。
如今,華保權持有各類鬆、柏、雀梅、榔榆等皖南盆景近千盆,藏有榮獲首屆“中國杯”盆景精品網絡圖片展金獎《春深》、安徽省首屆盆景藝術精品展金獎《秋涼》等諸多盆景精品。
“盆景產業已經成為廣德市的獨特風景,也成為盆景藝人可變現的‘綠色存折’,老樹發新芽,有顏值、有產值,更有價值。”華保權說,盆景產業向好發展,也讓更多的盆景匠人有了堅守的信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