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賦能鄉村治理 助力發展疊加優勢
南陵縣工山鎮法治鄉村振興建設側記
近年來,南陵縣工山鎮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充分發揮基層社會治理重要作用,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鄉村振興,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在機制運行中逐步形成“一核兩化三調”社會治理大格局,走出一條法治鄉村建設之路,為鄉村振興和依法基層治理奠定堅實基礎。
工山鎮黨委書記劉昌敏說,在“莓”好工山鄉村振興發展之路上,鄉村法治建設作為基層治理的“壓艙石”“助力器”,是全面依法治國在基層的具體實踐,對於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工山鎮位於南陵縣西南部,面積180平方千米,有18個行政村共計5.8萬人。該鎮始終堅持以政治建設為引領,通過依法選舉產生村干部,選優配強18個村“兩委”班子隊伍,進一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平台,積極邀請鄉賢能人講授黨課,傳承優良家風民風,教育引導群眾崇德向善。
積極引導廣大群眾參與村級各項事務管理、決策和監督, 用好“三會四自一平台”,對於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事項一律通過村“兩委”會、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堅決做到集體的事大家說了算、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能力。同時,健全完善綜治信息化平台,從信息採集、分析研判、綜合治理等環節入手,推進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重點人員服務管理等工作數字化、智能化,積極探索從經驗治理向數據治理的新型路徑,全方位構建鄉村和諧新格局。
隨著社會流動性增加,人口結構多元化,基層治安形勢日趨復雜。特別是該鎮距離城區、開發區較近的村,流動人口多,管理難度大,易出現治安隱患﹔網絡詐騙、信息泄露、網絡賭博等新型犯罪不斷出現,給基層社會風險防范帶來了新的難題。該鎮加大宣傳力度,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提高村民的防范意識,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加速進步。
該鎮在基層治理中有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防范和化解各類重大風險,保障社會穩定和諧。大力開展普法宣傳活動,利用重要時間節點,發揮村支書、老黨員、退役軍人等草根宣講員和法律服務志願者的作用,深入田間地頭全面宣講黨的創新理論、政策、法律知識等,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壓實鎮執法部門切實承擔起普法職責﹔不斷調整普法內容、優化普法方式,聚焦重點區域和對象,分類施策,提升普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大對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主題公園等的建設力度,始終把普法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常抓不懈,突出對象化、大眾化、互動化的法治宣傳方式,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認真落實“法律九進”、農村“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在“江淮普法行”“開學第一課”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法治宣講和政法干部大宣講﹔強化基層法治人才隊伍建設,以村干部、人民調解員、駐村民警等為重點培養對象,強化培訓培養,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鄉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持。
工山鎮積極探索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發揮鎮網格員在宣傳國家政策法規、矛盾排查化解和收集社情民意中的重要作用,努力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認真領悟“楓橋式”綜治中心核心要義,落實三級逐級調解和基層踐行形成的被省司法廳宣介的“六字”(即聽、勤、和、情、法、訪)人民調解工作法。結合“三會一課”、“攻山”學堂、黨的創新理論進萬家宣講、“板凳”議事會、座談會等形式,不斷提高干部的法治意識和政治素養。充分發揮村民組一級調解的“熟地”作用。擇優從網格員和村民組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中推選3至5人,走村入戶嘮嗑、喝茶、拉家常,排查一起、調解一起。夯實村委員二級調解的“熟人”基礎。即由村黨支部書記、村“兩委”、聯村民警、鄉賢能人等,組織各方進行圓桌協商、親情化解。統籌各職能部門的三級調解“屬地”力量。即綜治中心牽頭負責,“點單式”組建聯調專班,暢通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和行政調解,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化解矛盾糾紛。
打造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絡平台,健全完善矛盾糾紛“一站式”多元化解機制,更好保護鄉村百姓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和諧。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為導向,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服務理念﹔堅持關口前移的原則,變“事后調”為“事前防”,不斷創新工作思路,精心編織矛盾化解網,多向發力從嚴從實從細抓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將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化解在一線、消除在萌芽狀態,由“被動維穩”向“主動創穩”改變。實現矛盾糾紛在鎮綜治中心全量匯集、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化解﹔實現調解組織從“單兵作戰”向統籌協調“聯合作戰”轉變。全面下沉調解力量,整合退休干部、人民陪審員、村干部、鄉賢能人等各級各類調解力量,推動法院、公安及鎮村兩級調解組織向村社延伸,切實筑牢維護基層社會安全穩定的防線。今年1-6月份,全鎮共排查矛盾糾紛415件,化解409件,矛盾化解率98.6%。
學習和借鑒“玉門模式”,將鎮司法所、平安法治辦、法律服務團統一納入工山鎮綜治中心,實現多部門職能整合、人員整合,構建“中心吹哨、部門報到”的“大綜治”工作格局。注重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機制,每月公開黨政領導坐班接訪安排,約600平方米的鎮級綜治中心實現“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設立“一廳七室”(即群眾接待大廳,指揮調度室、分析研判室、矛盾調解室、心理咨詢室、法律服務室、反邪教警示教育室、網格化服務管理室)和特色調解“攻山調解室”1個,印制業務手冊和辦事指南,統一規范工作流程,實現群眾訴求事項“兜底受理、聯動處置、一站辦結”,讓綜治中心成為“收集民意、分流轉辦、備勤值守、全員面對”的“民情驛站”。同時,建立健全鎮、村兩級法律顧問制度。
發揮綜治中心的統籌作用,綜合分析黨政領導坐班接訪、初信初訪、零距離平台、12345熱線、民情摘報、網格員上報、警情通報等信息,建立並執行“兩周一調度,每月一通報”機制。鎮黨委做優“三個一”實現“民呼我解”,即一通鎮長熱線電話、一個窗口全程受理、一張網格全面排查。通過社會風險預警機制,對潛在社會風險早期預警,及時處置,為決策提供依據,形成防范、預警、應對、化解的全鏈條機制,為優化營商環境、強化治安環境、淨化鄉村振興環境,注入了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強大合力。
工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陳浩告訴筆者,近年來,該鎮通過“龍頭企業+農戶”的模式,種植藍莓面積3500畝、產值5000多萬元。扶持江瀚農業公司、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投資700多萬元,擴植300畝新品種藍莓,並帶動周邊小農戶發展藍莓種植。10000平方米香菇大棚即將建成,投入使用后全鎮年種植規模達100萬棒以上,全力打造全市規模最大的層架菇種植基地。擬投入955萬元,提升打造17個自然村,人居環境不斷蝶變升級。 (安徽法治報2024-10-253版 朱健 黃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