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寫好“人”“產”“城”三篇大文章
秋高氣爽,相山書院裡三五好友享受慢時光。全市建成41個城市閱讀空間,市民在家門口便捷享受閱讀等公共文化服務。
1969老電廠文化街區,粉絲期待著涂鴉橋、無計劃等樂隊的唱演互動。工業遺址改造成商業片區,讓周末生活有了音樂陪伴。
公交不僅村村通、還能到徐州,也可為企業提供定點定線定時服務。
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集聚,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產值佔比由2020年的10%上升到40%。
公共文化設施完善、城市城鎮雙向奔赴、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淮北人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近年來,淮北市抓住省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機遇,以人為本,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努力打造“五宜”幸福城市。
以人為本 讓新市民願進城 能進城融得進城
九月,相山區環湖小學、市三實小中湖校區等一批新建改擴建學校迎來了一年級的新生。
李曉陽小朋友就是跟著父母從濉溪縣南坪鎮到市區落戶。爸爸李誠經營一家農產品直營店已經兩年了,創業前上過農業和人社部門的電商培訓班。經過一年的摸索,本土產品賣出去,外邊的產品引進來,經營漸漸打開銷路。“我在市區買了房,一家人團聚了。”
近年來,淮北市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開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門檻”及各類人才落戶限制。“十四五”以來共有14334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2023年同比增長24.3%。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013年的57.43%提高到65.64%,增長了8.21個百分點。
抓住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契機,淮北市一方面全面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人錢挂鉤”和“人地挂鉤”政策,優先保障吸納進城落戶人口縣(區)、鎮(辦)用地需求﹔另一方面,加快農村“房地一體”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証,推動農村承包地有序流轉,解決農民進城落戶的“后顧之憂”。截至目前,累計確權登記196937宗,發証率92.29%,上半年土地流轉率達69.2%。
推進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地實現市民化。為了讓這些新市民不僅願進城、能進城,還要留得住、融得進,淮北市下大力氣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除了全面消除隨遷子女就學障礙,淮北市積極完善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的社會保障體系,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戶籍限制,今年以來,資助了25446位學前教育及高中教育階段學生,10.5萬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異地就醫跨省直接結算,上半年淮北市居民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率達92.59%。加強農民工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今年以來共開展農民工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242批次,培訓12675人次。
強化住房供給保障方面的相關典型經驗做法,還入選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第六批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可復制可推廣經驗清單。
淮北市在財力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建設的同時,引導多方力量參與,改建站前路商業辦公用房等存量房屋,翻新老舊小區和城中村等存量住房。截至目前,全市共實施保障性租賃住房8145套,為新市民、青年人7800人提供住房租住。
以產興城 促進“人、產、城” 三方深度融合
人要在城市落得住,關鍵是要根據城市的資源稟賦,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
國務院日前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皖北被納入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說,皖北地區近年來精准對接長三角地區生產配套需求和產業轉移,不斷壯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城鎮就業吸納能力提升明顯。
作為皖北重要一員,近年來淮北市一直聚焦國家政策導向,圍繞重點領域,壯大新材料、新能源優勢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園區提級擴能,強化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積極探索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發展路徑,促進“人、產、城”三方深度融合。
結合區位優勢、產業發展情況,淮北市積極“融圈進群”,主動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上半年,滬蘇浙在淮投資在建億元項目個數和實際到位資金分別增長84.09%、17.13%。
深化徐州淮北結對合作,制定支持段園新型功能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36個項目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十四五”國家重大項目庫。
全球最大的年產60萬噸煤制乙醇生產裝置及配套工程設施建成投產。陶鋁新材料應用於C919大飛機、“天宮一號”。銀邦新材料、國軒新能源等一批超50億元重大新興產業項目建成投產。
統籌各開發區與主城區市域層面產城融合,以產業優勢集聚人口,帶動主城區生活配套提升,華東師范大學港利實驗學校、淮北理工學院等建成投用。
加強與大院大所戰略合作,累計建成國家級創新平台2個、省級創新平台15個。在淮各大院校累計培育適應技術迭代需求的技能人才32.5萬。
加快建設段園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不斷完善東部新城基礎設施,有序推進高鐵西站片區、綠金湖西岸等片區規劃建設,提升城市產業功能,吸引群眾進城就業、安家落戶。
濉溪縣省級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城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公交通行率100%,行政村快遞服務全覆蓋,縣域成為承接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主載體。
產城融合 依托城市輻射 帶動周邊共同發展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早上進城務工,晚上地裡種菜”,這是新型城鎮化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許,如今被“寫”進了淮北的總體規劃。
2024年3月,《淮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省政府批復,圍繞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構建“中心城市——縣級中心城市——重點鎮——一般鎮”區域一體、城鄉融合的布局。
這個空間正在被加快建設的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互聯互通。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融合發展,城際與城鄉之間通勤效率穩步提升。
你看!淮北—宿州—蚌埠、淮北—阜陽城際鐵路、徐州—淮北—阜陽高速公路、澮河航道建設等工程不斷刷新“進度條”!
淮北—商丘(永城北)高鐵聯絡線、永城—淮北—徐州觀音機場高速公路、徐州—淮北—宿州(蕭縣)市域(郊)鐵路等前期工作按下“快進鍵”。徐淮城際公交開通運營,徐淮快速通道全線建成通車。
為了強化產業分工協作,淮北市以市場化機制優化城市資源和要素配置,如東部新城按照“完善配套—導入產業—吸納人口—增值回報”的開發思路,加快推動基礎設施提升及產業融合項目建設,拓寬周邊市民就業渠道。
南部次中心則聚焦“臨渙化工園區配套集中安置區和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區”功能定位,加快3平方公裡起步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住房、教育、醫療、道路交通等城市功能,推動“人”“產”“城”互促互進。
淮北市還加強都市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圍繞產業升級主攻方向,依托校企聯盟、科技園區、創業園區、創業項目孵化器等平台,建設省級實訓基地33個,市級實訓基地95個,9家企業入選省級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城鄉深度融合的點點滴滴,其實也是培育現代化都市圈的過程, 推動了城市與周邊城鎮之間通勤便捷高效、產業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
城市更新 宜居韌性智慧 有高度更有溫度
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如何讓群眾生活更舒適,融入城市規劃建設血脈裡,體現在城市發展細節中。
聚焦建設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游“五宜”幸福城市奮斗目標,淮北市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網等“裡子”工程建設,加快補齊城市安全韌性短板,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圍繞功能品質活力,聚焦住房、小區(社區)、街區、城區(城市)4個層面一體化推進體檢更新。加強防災減災基礎工程、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健全城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全域推進智慧城市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就拿充電和物業來說,制定了充電一張網充電樁規劃,重點區域群眾停車、充電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全市514個住宅小區物業服務覆蓋率、小區黨組織組建率達100%,業主委員會組建率達98.3%。
圍繞內涵式發展,群眾關鍵小事當作大事來辦。如除了城市閱讀空間,優化城市環境方面,淮北市以中心園區建園增綠為重點,累計建成口袋公園22個。建成區綠地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位居全省前列。
市長辦公會還每月傾聽“12345”熱線典型問題,先后解決高層建筑連廊供水設施改造、消防安全等群眾反映集中的難點問題。
堅持“政府+市場”兩隻手同向發力,全市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60多億元,治理採煤沉陷區面積22.77萬畝,治理率達53.7%、全國領先,打造“煤美與共、湖上淮北”城市品牌。
利用採煤沉陷水面建成100多平方公裡的城區中心湖帶綠色景觀,形成“城市綠肺”,不僅有效改善了區域生態系統,也成為廣大市民休閑放鬆的首選地,生態修復加快實施。
圍繞城市運營,淮北市積極拓展有效投資空間。盤活國有企業、廠礦社區閑置資源,布局建設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建成淮海實業原有辦公大樓、朱庄礦等綜合養老服務中心。
引進國內一流設計運營團隊,對老電廠、老啤酒廠等工業舊址實施改造再利用,建設工業文明展覽館、文創街區、文商旅綜合體等,延續工業文明記憶。
國務院《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對未來五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部署,淮北市將緊緊圍繞“人”字繼續書寫新型城鎮化建設“新”篇章。(黃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