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旌德:農文旅融合讓鄉村旅游玩出“新花樣”

10月23日,隻見一輛大卡車托運著一棟房屋駛入旌德縣興隆鎮三山村,“這就是我們村的移動咖啡屋!以后在三山,一樣可以優雅地喝咖啡。”三山村黨總支書記倪海超指著身后的“大物件”說道。
近年來,興隆鎮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模式,立足三山村特色產業和資源稟賦,充分利用藝術鄉村做好“結合文章”,將基礎設施和農文旅融合發展緊密結合,為當地農業帶來蓬勃生機,也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典范。
扮靚鄉村,讓游客“有得看”
走進三山村,一座座朴素典雅的村屋錯落有致﹔干淨的“彩虹”柏油村道在茂密的綠化帶中蜿蜒﹔波光粼粼的烏溪河,景色獨具的牛欄嶺,美輪美奐的興隆梅園,錯落有致的萬畝梯田,移步皆是景,吸引眾多游客打卡游玩……人文傳統與自然風光交融出一幅村淨、景美、人和的幸福鄉村畫卷。
“家鄉近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啊!”在三山村生活了幾十年的村民朱元富發出了由衷感嘆,“現在村裡民宿一家又一家,周邊環境綠化、美化得不輸城市,走在村裡也不見半點垃圾,各家小菜園都整整齊齊的。”
近年來,三山村以發展特色旅游業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在鄉村建設及治理上下了不少功夫,推動村庄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旅游發展優勢,讓村民在家門口盡享人居環境改善帶來的生態福利。
為著力提升鄉村的“顏值”與“氣質”,三山村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積極清理村庄道路、巷道旁亂堆亂放的柴草雜物,整治臨街、臨路建筑立面,統一換成竹制圍欄。同時,三山村不斷提升村內基礎設施水平,鋪設了“彩虹”柏油村道,完成了整村綠化和道路亮化,提升了人居環境質量,優化了文旅產業基礎,一個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富裕文明的“和美鄉村”雛形顯現。
精心策劃,讓游客“有得玩”
讓游客“有得看”只是第一步,如何讓游客有體驗感才是鄉村游的關鍵核心。“我們將村閑置多年的原湖田小學進行整合維修,依托藝術公社閑置房間建設‘致青春’旅舍、田園會客廳,打造成集創業辦公、培訓研學、餐飲住宿、商業零售於一體的服務空間。‘致青春’旅社有通鋪、上下鋪的團體房間型式可供選擇。同時,湖田老糧站改造成村田裡大食堂,可同時容納100余人就餐。”三山村黨總支書記倪海超介紹說。
通過美麗鄉村的打造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三山村對鄉村游進行了精心策劃和周密籌劃,打造特色鄉村民宿、露天燒烤、鄉村會客廳等多個文旅項目,補齊餐飲住宿配套設施缺口,同時,引進“村咖”,結合年輕人走出去“漫”生活的想法,將鄉野演唱會、露天電影、燒烤BBQ、趣味研學有機結合,不斷完善鄉村旅游發展業態,成為受游客青睞的旅游地。
“每逢節假日,村裡總能吸引游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讓我們這個小山村熱鬧了起來,人氣也帶來了財氣。”村田裡民宿負責人徐飛虎興奮地說,發展鄉村旅游,不僅盤活了村中閑置房屋、土地等“沉睡”資源,更為村集體帶來租金和分紅收入,發展民宿、餐飲產業后,還吸納了村民就業,通過“旅游+特色農業”,還可促進村裡的農產品銷售,帶動村子發展振興,讓越來越多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我們以前怎麼能想象在自己村打工就能有穩定的收入,我現在在村裡開的民宿打掃衛生,每個月有2000元左右的工資,也參與到家鄉的發展中來,每天都感到開心和滿足。”說起現在的三山村,村民余群英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節慶引流,讓游客“走進來”
“皖南星7天田園藝術節”、“梅園踏春”、開犁節暨農耕文化攝影節、“藝術鄉村迎雙節”村田舞台、“夜游村田裡”、“后備箱文創商品展銷”、“和美鄉村健康跑”……近年來,興隆鎮積極探索節慶經濟模式,以當地自然風光為媒,以節慶搭平台,打造文旅融合新高地,不斷煥發節慶活動新活力,讓活動成為助推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暢游興隆鎮,不斷將鎮域旅游推向新的熱度。
依托節慶活動,興隆鎮做好流量文章,推出荷花宴、研學游、紅色游等文旅產品,利用彩色牆繪、廢棄輪胎、特色地標指示牌、卡通人物等打造多處網紅打卡地,串聯起亮點多多、好玩、好吃的精彩內容,以新模式、新體驗、新空間演繹文旅融合的發展成果,為游客提供高品質的文旅體驗。一批又一批游客暫別都市的喧囂來到這裡共赴山水之樂,品味“慢生活”帶來的別樣體驗。
“下一步,我鎮將堅持打好‘農文旅融合牌’,將資源變資產,‘包袱’變財富。通過強基礎、搭平台、育載體,不斷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發展‘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助推我鎮產業向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綜合發展。以‘旅游+農業’的融合新業態,圍繞‘全域化、品質化、現代化、高質量’的發展需求,為全面融入‘大黃山’增添動力,推動群眾穩定增收。”興隆鎮黨委書記陳靜說道。(陳先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