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琅琊區創新思政教育模式培養時代新人

近年來,滁州市琅琊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創新思政教育模式,深入開展思政教育實踐,全力以赴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凝聚學習“向心力”,強化政治自覺
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廣大師生不斷深化對“兩個確立”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更加自覺做到“兩個維護”。採用“專家導學、平台助學、師生共學、評比爭學”的“四學”模式,建立“校園有宣講、課堂有內容、試卷有考題、師生有演講、學習有征文”的校園宣講“五有”機制,推動學習不斷往深裡走、往實裡走、往心裡走。
構建系統“新格局”,強化理想信念
在全區建立中小學思政課建設聯盟,構建“行政推進、專業跟進、分層行進”的工作機制。2名校長受邀參加安徽全第一屆、第二屆思政教學課堂展示活動,法治微視頻《走近憲法》榮獲省獎,多名思政課教師被評為省級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成立“名師工作室”,探索“資源共享、學科共建、人才共育”的思政課一體化教育新途徑。緊緊依托“家門口”的紅色教育資源,全區18所中小學將社區黨史館作為定點愛國主義教育重要陣地,組織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革命文化教育300余場次,受眾13000余人次。滁州五中和滁州市司法局共同舉辦的“滁州市中學生模擬法庭”在新華網、安徽衛視播發。打造“行走課堂”,中小學生常態化開展淨化校園環境、亮化街道社區、慰問福利院老人等志願服務活動,活動覆蓋全體師生,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志願服務精神和自立意識。
引領教師“大課堂”,強化隊伍建設
建立思政教育地方資源開發機制,努力讓思政課體現當地特色。依托鳳陽縣小崗村、定遠藕塘革命烈士陵園、天長抗大八分校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深度挖掘地方特有紅色資源﹔注重用活文化生態資源,全面挖掘琅琊山、韭山洞等“亭城文化”底蘊。推行“黨、團、隊”一體化建設,推行書記負責制,持續開展“三名工程”建設,2023年滁州市37人獲評第四屆省級教壇新星,其中琅琊區有10人。
配齊建強思政課師資隊伍,近兩年組織各類專題培訓100余場,30%以上教師參訓。深化思政教育課程改革,實施“融學課堂”教學改革,制定中小學、幼兒園思政課堂規范,著力構建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框架,滁州五中正高級思政課教師柯曉莉作為市級名師工作室的負責人,帶領多學科教師積極推進省級課題《OMO教學模式下初中德育活動的創新性研究》,滁州二小被評為“安徽省義務教育階段思政課程校本研究典型案例征集教研基地校”,滁州五小被評為“安徽省基於表現性的小學思政逆向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教研基地校”。
提升品牌“含金量”,強化立德樹人
圍繞紅色教育題材,開展“請黨放心、強國有我”課本劇展演、“奮進新征程 做好接班人”講故事比賽等主題教育活動。紫薇小學、清流小學被授予“全國國防教育示范校”榮譽,區內編輯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20種。成功結題2個市級思政課課題,《幸福社區實體驗 貼心服務暖民心》校外少先隊活動課案例入選全國優質校外少先隊活動課。成立郭潔“名師工作室”,1人獲評全國“優秀少先隊員”。持續開展“國旗下講話”“紅色故事我來講”“書記校長上黨課”“紅動琅琊”“傳統文化進校園”5大類實踐活動。清明節、烈士紀念日、國慶節等重要時段組織師生開展瞻仰革命先烈、講述革命故事、網上祭英烈等活動,紅色教育作為入隊入團教育的“必選項”,去革命紀念地“打卡”、做共產主義接班人成為青少年的廣泛認同和美好願望。(潘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