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把日子過得和蜜棗一樣甜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2024年08月31日10:49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進入8月中旬,炎熱而漫長的三伏天,正是棗子成熟上市的季節。

郎溪縣凌笪鎮侯村村民王學農也迎來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家裡種的50畝棗園進入採摘季,一人多高的棗樹上,一串串棗子壓彎枝頭,穿行其間,誘人的棗香扑鼻而來。

“棗子年年種,但也分大小年。”採累了,王學農隨手摘顆棗子放進嘴裡,咬上一口,嘎嘣脆,笑容情不自禁洋溢在臉上。

採摘鮮棗。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採摘鮮棗。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牛奶棗比老品種金貴,怕熱怕冷,怕澇怕旱,很難管理。”王學農打趣道,“養種牛奶棗樹,就像養孩子一樣,得悉心照料。”

前些年,王學農也走過彎路。受棗瘋病影響,不少棗樹被直接砍掉,后來升級品種、改進模式,這才走上了正軌。王學農說,“現在50畝棗園1000多棵棗樹,一年能產蜜棗6萬斤,純收入近30萬元。”

摘完棗子,記者跟隨王學農來到他的蜜棗專業合作社。氣溫居高不下,汗珠順著臉頰流到脖頸,在烘棗車間,溫度最高達到了50多攝氏度。

劃絲刀、清洗槽、熬漿灶、烘干屜……在合作社轉一圈下來,隨處可見的家伙什,這裡的一切都和蜜棗有關。

棗園裡新鮮採摘的牛奶棗。顧維林攝

棗園裡新鮮採摘的牛奶棗。顧維林攝

“摘棗子可以起早,避開高溫,但制蜜棗就隻能和高溫‘硬杠’。”王學農說,每年摘完棗子回來,緊接著就是制棗,從清洗到劃絲,從熬制到成型,從烘干到包裝,一顆棗子變成蜜棗最快需要110個小時。

說起制棗,王學農算得上是村裡的老師傅。養漿每隔15分鐘翻一次,爆烘至少需要24小時,分級憑借手感一斤誤差不超過兩顆棗子……這些都是他幾十年積攢下來的經驗。

蜜棗,是侯村的特產,當地的制棗技藝,也是宣城市級非遺。

炭火烘干蜜棗。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炭火烘干蜜棗。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早在上世紀60年代,侯村產的蜜棗就頗具知名度,甚至遠銷東南亞。在王學農手裡,至今還保留著當年出口蜜棗的包裝木箱。

王學農從事蜜棗制作這麼多年,市場在變、客戶在變,行業也在變,唯一沒有變的,就是他的純手工制作技藝。

烘干后的蜜棗,色澤艷如琥珀。顧維林攝

烘干后的蜜棗,色澤艷如琥珀。顧維林攝

“別看摘棗制棗就短短個把月,其實要從年初忙到年尾。”王學農告訴記者,生產結束后,緊接著就是棗樹修枝,來年開春要拾掇熬漿的柴火,還有棗園的管護打理,“總之就是一年到頭都得圍著棗子轉。”

如果說過去做蜜棗,是一門養家的手藝,那麼現在做蜜棗,就是一項傳承的事業。

晶瑩剔透的侯村蜜棗,形似金絲纏裹。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晶瑩剔透的侯村蜜棗,形似金絲纏裹。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王學農坦言,“自己沒啥別的本事,但做蜜棗是手拿把掐,自打18歲跟著師傅學手藝之后,就沒有和棗子分開過。專業做棗40年,對棗子的感情始終如初。”

也正是因為這份堅守,越來越多的侯村蜜棗走出鄉村,為農民增收,給消費者帶來甜蜜和驚喜。

(責編:黃艷、韓震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