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推車”的濉溪印跡④丨一座革命舊址的三代守護人
【編者按】淮海戰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戰爭的光輝典范。在淮海戰役中,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動員、全民動員、全力以赴支援淮海戰役,誕生了“小推車”紅色文化。
縱觀全國,“小推車”紅色文化在多地都有涉及。其中,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是淮海戰役主戰場,也是淮海戰役總前委所在地。對於濉溪而言,打響“小推車”紅色文化品牌、續寫新時代“小推車”精神,既極其重要,也獨具優勢。
連日來,人民網安徽頻道沿著歷史長河實地採訪,追尋“小推車”的濉溪印跡,推動紅色基因永傳承。
位於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韓村鎮淮海村的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舊址——小李家,有這樣一位老人,幾十年始終呵護著這座意義非凡的宅院。
已雙鬢染白的他,既是老宅守護人,又是義務講解員,每天風雨無阻,隻要有人來參觀,他都會熱情地講述當年總前委在這裡指揮戰斗的故事,他也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文化傳播員。
他就是“中國好人”李華鬆,也是這座院落老房東李志本的孫子。
李華鬆清理牆面灰塵。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1948年11月23日,淮海戰役總前委從文昌宮移駐臨渙以東15華裡、澮河北岸的小李家,並駐扎於此長達38天。在這裡,總前委運籌帷幄,指揮圍殲黃維兵團,阻擊南北援敵,為下一步全殲杜聿明集團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是我家的祖宅。部隊提出做總前委駐地時,我爺爺二話不說就同意了……”李華鬆告訴記者,他出生在淮海戰役那一年,總前委駐扎在他家時,他才7個月大。兒時,長輩們就經常給他講淮海戰役,講村民們推著小推車支援解放軍的動人故事。
航拍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舊址——小李家。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當年,在總前委撤離小李家,離開李華鬆家的祖宅后,李華鬆一家又在祖宅裡繼續生活了30多年,后因保護的需要,才依依不舍地搬走。
雖然搬離了祖宅,可李華鬆一家保護和傳承好祖宅的心,一天也沒離開過。“解放軍選擇了咱們這,住進了咱們家,這是村庄的榮耀,也是咱家的驕傲,一定要看護好這裡啊!”這是李華鬆的爺爺李志本在世時常常挂在嘴邊的話。
如今作為第三代,李華鬆已成為這處革命舊址的守護員、講解員和紅色文化傳播員。
李華鬆在庭院裡打掃衛生。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這些年來,無論刮風還是下雨,李華鬆每天都會騎著自行車來到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舊址。
他先是把每個房間巡查一遍,檢查電路是否存在問題、消防水箱和消防栓是否正常、滅火器是否過期,然后打掃房內的衛生,清除雜草,排除隱患。其中,當年使用的防風煤油燈、桌子板凳,李華鬆都要仔仔細細地擦拭。
而在2017年,包括小李家紅色博物館、紅色主題文化廣場以及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舊址在內的韓村鎮小李家紅色旅游景區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對此,李華鬆又主動義務承擔起講解員這個重任。為做好講解工作,他認真學習黨史資料,撰寫講稿。講稿既有淮海戰役內容,也有舊址故事,更多的則是他結合自家經歷講述那段難忘的歷史。
推著小推車支援前線的百姓塑像。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就這樣,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在他一次次的回憶中愈加豐滿﹔整個家族的歷史,在他一遍遍的解說裡日益厚重。
“我從爺爺和父親手上接過接力棒,不管是保護還是講解,我還要把接力棒繼續傳給子孫后代,要世代守護好這裡,傳承發揚淮海戰役的精神,弘揚‘小推車’紅色文化。”說到這,李華鬆的眼神中透出自信和堅毅。
相關閱讀:
“小推車”的濉溪印跡①丨賡續紅色基因 打造“行走的紅色課堂”
“小推車”的濉溪印跡②丨11年,他“聲聲”不息為數百名烈士“尋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