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推車”的濉溪印跡②丨11年,他“聲聲”不息為數百名烈士“尋親”
【編者按】淮海戰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戰爭的光輝典范。在淮海戰役中,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動員、全民動員、全力以赴支援淮海戰役,誕生了“小推車”紅色文化。
縱觀全國,“小推車”紅色文化在多地都有涉及。其中,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是淮海戰役主戰場,也是淮海戰役總前委所在地。對於濉溪而言,打響“小推車”紅色文化品牌、續寫新時代“小推車”精神,既極其重要,也獨具優勢。
連日來,人民網安徽頻道沿著歷史長河實地採訪,追尋“小推車”的濉溪印跡,推動紅色基因永傳承。
7月23日8時,淮海戰役雙堆集殲滅戰紀念館內蒼鬆翠柏、庄嚴肅穆。周楊像往常一樣,在鏡子前整理好儀容,提前做好當天紅色志願講解工作的准備。
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9時整,當天的第一波游客到達,一行數十人前來瞻仰緬懷英烈。
來到紀念館內的展台前,一輛小推車靜靜地站在那裡,車身上的斑駁痕跡仿佛訴說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一塊布做軍裝,一口糧做軍糧,一個兒子送戰場……”周楊向大家介紹道,76年前,濉溪人民正是唱著這樣的歌謠,推著小推車支援淮海戰役。
館內展出的推著小推車的支前民工塑像。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當年,作為淮海戰役的主戰場,濉溪人民群眾挺身而出,給予解放軍大力支援和無私援助,達到了全民支前,這是淮海戰役取得徹底勝利的根本因素之一。”在周楊的講解下,革命故事“聲”入人心。
殊不知,在當年,周楊的爺爺就曾推著小車去支援前線。
那時,千千萬萬這樣的支前民工,推著裝滿物資的獨輪車,風餐露宿,行進在冰雪泥濘的田埂上。他們用堅實的身板,背馱肩扛,將一袋袋糧食運往硝煙彌漫的前線。
“他們出生入死,用自己的身軀支撐守護著戰士們的冷暖。”周楊如是說。
這樣一場講解下來,大約需要一個小時。眼看著到訪的游客一波接著一波,周楊喝了口水、擦擦汗,又開始投入到新的講解,樂此不疲。
周楊義務為來館的游客講解(右一)。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事實上,周楊是當地淮北礦業集團神源煤化工有限公司的一名職工,從小就對紅色文化和歷史感興趣,自學了許多考古知識,正好工作地緊鄰淮海戰役雙堆集殲滅戰紀念館,他便一直利用業余時間做起了志願者。
除了做好紅色志願講解工作,在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義務為烈士尋親,也是他堅守了11年的一項事業。
2013年,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改建,把分散埋葬在周邊村落的五千余具烈士遺骨遷移到陵園中。“這麼多烈士,十幾歲、二十幾歲就為革命獻身了,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
為了盡一份力,周楊利用自己所學的文史知識,參與整理和鑒定烈士遺物,並鑒別烈士身份,讓許多烈士的名字從歲月掩埋中重新浮現。
周楊仔細擦拭烈士墓碑上的灰塵。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然而在幫助烈士尋親的過程中,周楊漸漸意識到,時間越久遠,烈士的信息越模糊,很多烈士親屬不知道親人埋骨何處,也無處祭奠。這讓他下定決心為烈士尋親,這既是對英烈的致敬,也是對烈屬的安慰。
“尋訪工作很難,找不到才是常態。之前就有過因為一字之差,最終經過十年尋找,才找到烈士的家屬。”周楊坦言,特殊的歷史年代,人名、籍貫登記常有錯漏,一些地名也消失或被更改。但是他沒有放棄,通過線索搜集、檔案比對、實地考証,已經成功為400多名烈士找到親屬。
如今,周楊成立了一支烈士尋親志願小分隊,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尋親的隊伍,“為烈士尋親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
臨近採訪結束,周楊也結束了一上午的志願講解工作,“最近到訪游客多,今天特地請了半天假來的。單位領導和家人都很支持,我也會把這件事一直干下去,將紅色血脈傳承下去!”
相關閱讀:
“小推車”的濉溪印跡①丨賡續紅色基因 打造“行走的紅色課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