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向新丨產學研合作下的“五河之變”
走進位於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的安徽省杰事途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展示大廳,有兩瓶粉末,格外引人注意。
一瓶白色粉末,相比過去的產品,提純了不到1%,價格卻翻了6倍。另一瓶黑色粉末,用它做成的電池負極材料,容量是現在商業石墨負極的3倍以上。
“這一白一黑,就是我們的兩大‘拳頭產品’,高純度玻纖粉和硅碳負極材料。”安徽省杰事途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范興仕說。
安徽省杰事途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新材料產品。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更神奇的是,這兩個粉末都是回收廢品再利用后,經過加工制成。而變廢為寶的關鍵,來自校企之間的產學研合作。
就在三年前,范興仕跟以往一樣,從很多大公司回收生產出來的玻璃纖維不良品,做著沒有技術含量的粗加工,賣著低端玻璃纖維粉。
為了幫助企業發展,五河縣科技局曾找到范興仕,希望幫他對接科研院所,利用科技創新,實現跨越發展。
但范興仕一開始並沒有在意,“雖然企業利潤不是很多,但是生產穩定,不想折騰,再提升還能提到哪兒去?”
安徽省杰事途新材料有限公司玻璃生產線。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他本以為縣科技局的人只是隨便說說。但隨后半年裡,科技局工作人員每隔一段時間就上門走訪、電話回訪,詢問企業科技對接情況。
范興仕覺得“盛情難卻”,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在五河縣科技局的牽線搭橋下,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陳健博導對接合作。
通過產學研對接,范興仕得知,玻纖粉純度每提升一點,產品都會產生“裂變”效應,有更高的價值和更廣闊的市場。“感覺以前的自己就像井底之蛙。”范興仕說。
於是在2021年底,范興仕和專家簽約后,共同研發高純度玻纖粉,進一步對產品提純,吃干榨淨產品的附加值。最終在一年后,成功推向市場,應用於半導體材料中。
“過去生產的玻纖粉,一噸隻賣2000元,而現在高純度玻纖粉,一噸能賣到12000元。”實實在在的效益,讓范興仕嘗到了創新的“甜頭”,也對科技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認識。
現在,范興仕把市場上收集的需求和問題,每隔一段時間,主動打包發給五河縣科技局,縣科技局通過渠道發布給有關科研院所,如果遇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就促進校企開展產學研合作。
在這一模式下,范興仕又和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丁元力教授共同研發鈉電正極材料,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開展硅碳負極材料研發合作。
“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對於我們這樣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來說,最核心的還是以市場為導向推進科技創新,向新質生產力要增長動能。”范興仕說。
安徽省杰事途新材料有限公司玻璃生產線。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而產學研合作,無疑為安徽省杰事途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創新發展注入澎湃動能,使之從三年前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發展成為蚌埠市“專精特新”20強企業。
時至今日,類似於杰事途新材料公司這類通過產學研合作破解發展難題的故事,還在五河縣不斷上演。
安徽省尚書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合肥工業大學開展有機肥產學研項目合作,完善了五河特色有機肥產業鏈﹔安徽鑫匯碳業有限公司與南京林業大學開展活性炭催化劑項目合作,達成長三角地區高質量合作……
五河縣科技局黨組書記劉武表示,截至目前,五河縣共計50余家企業與20余家高校院所達成產學研合作,建成10余處大學生實習基地。
有了產學研合作這片“沃土”,科創企業如雨后春筍“冒”了起來。2023年,五河縣117家企業獲評科技型中小企業,同比增長36%﹔42家企業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同比增長50.8%,目前五河縣高新技術企業已達到88家,增速居蚌埠市第1。
依靠產學研合作,五河縣不斷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發展的全新路徑,正不斷改寫著該縣經濟的發展底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