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蒙城:秸稈“生金”記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6月2日、3日,天氣晴好,安徽省蒙城縣,金牛村14500畝小麥全面收割,每當一塊田地收割結束,打捆機就會跟著入場,把一排排小麥秸稈“吞下”,然后“吐出”或圓或方的秸稈捆垛。與往年不同,今年夏收,金牛村的小麥秸稈,不但有人主動上門收儲,還成了村裡增收致富的“寶貝”。
打捆機將秸稈打捆。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2017年,80后的張洪艷,在外出多年之后,返回老家金牛村成了一名村干部,此后每年夏收,他都會參與秸稈禁燒。為了嚴防出現火點,他要從早忙到晚,直到全村的小麥秸稈都被打捆離田、安全送走。
安徽是農業大省,皖北地區每年小麥、玉米輪作,會產生大量秸稈。曾經,秸稈作為農業廢棄物隻能一燒了之,濃煙甚至會影響高速通行、飛機起降。怎麼解決問題?安徽一堵一疏,多年來,一方面加大秸稈禁燒力度,一方面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秸稈打捆后被裝車帶走。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生物質發電,是秸稈綜合利用的方式之一,2015年,蒙城縣一座生物質電廠投產並網發電,距離金牛村10多公裡。前些年,金牛村的秸稈離田后,基本都是送到這裡。
“村民要求很簡單,不讓燒可以,別耽誤后面種庄稼就行。但之前村裡沒有打捆機,都要去外面找,作業效率也不高,時間一長,村民就著急。”張洪艷說,金牛村干部的頭疼事,直到2021年才算解決。
2021年,金牛村村民李士峰等人返鄉創業,成立農機服務合作社,籌資150多萬,購買了5台比較先進的圓包打捆機,大大緩解了村裡的壓力。
滿載秸稈捆的貨車駛入養牛場。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5台打捆機也不夠,但我們可以跟其他村合作。高峰期組織10多台機械,兩天就打捆結束了。”李士峰說。
雖然打捆方便了,但在金牛村干部看來,小麥秸稈還是沒有任何價值,隻能充當發電的燃料。而今年,隨著建在村裡的牛犇牧業正式投產,小麥秸稈真的變廢為寶了。
如果說,生物質發電是秸稈綜合利用的1.0版,那“秸稈變肉”就是2.0版。
2023年,安徽省開始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同年10月,安徽省牛犇牧業在金牛村投資建設肉牛生態養殖項目,佔地100畝。今年1月,項目建成投產,目前肉牛存欄2000頭。
工人將秸稈送往飼料加工區。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蒙城黃牛肉很出名,我們在上海有15家門店,每天都會送鮮牛肉過去。”單洪海是牛犇牧業養殖基地負責人,採訪期間,他的手機響個不停,都是他聯系的農機手,詢問到哪個地塊給秸稈打捆。
單洪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肉牛育肥12個月,大約需要5噸飼料,其中小麥秸稈1噸半到2噸,以每畝麥田收儲200公斤秸稈計算,一頭牛就能吃掉7到10畝的量。金牛村的小麥秸稈,對於目前的存欄肉牛來說,只是勉強夠吃。
肉牛養殖項目將秸稈變成了助力產業發展的“寶貝”。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由於佔地170畝的二期項目正在建設,考慮到未來發展,除了金牛村,牛犇牧業還與另外兩個村達成了2萬畝秸稈的收儲協議。
“我們組織機械把秸稈打捆、離田,雖然麻煩一點,但每噸小麥秸稈的價格,比從外面購買便宜了將近一半,對企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單洪海說。
飼養員給肉牛上飼料。人民網記者 王曉飛攝
肉牛養殖場的落地,讓金牛村的秸稈,從令人頭疼的“麻煩”,變成了助力產業發展的“寶貝”。而這一反一正的轉變,也讓金牛村增收致富有了底氣。
“養殖場租賃村集體的地,每畝租金1200元,村裡協調秸稈收儲每畝10元,僅這兩項每年就給村集體增收20多萬。另外,養殖場還雇了村裡10多個人干活。以后二期投產后,村集體經濟收入會更高,也會有更多的村民就近就業。”張洪艷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