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綠”而行 “中國環境谷”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巢湖水質創1979年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全市空氣優良天數比率連續三年達86%,高出長三角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在這背后,來自“中國環境谷”的科技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合肥市蜀山區發力環境產業,著力打造“中國環境谷”,以實際行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科技治巢應用場景對接會。蜀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為巢湖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是人們共同的期盼。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巢湖的水質整體達到並穩定在Ⅲ類,創1979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巢湖綜合治理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這背后有來自“中國環境谷”中水三立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技術支撐。
據了解,中水三立作為“數字巢湖”項目系統總集單位,充分運用GIS、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現代化信息技術,並結合地面監測設備,實現了地理信息數字化,建立了天地空監測體系,構建了時空大數據平台,研發了多用途數值模型等。中水三立技術人員向記者介紹,“數字巢湖”平台是集監測、研判、預警、決策等系列輔助功能的巢湖流域智慧管理大腦,堪稱巢湖治理的一大“利器”。
中科智慧AI水質檢測實驗室。蜀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中國環境谷”內,聚集了一批水治理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中科智慧環境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肥AI水質自動檢測中心已實現全自動檢測,一個機械手臂從放置區抓起從十五裡河採集的河水樣本,自動傳送到水質檢測的全自動“生產線”,通過優化算法,效率是傳統實驗室人工分析的40到50倍。目前,這套系統還對陽澄湖、白洋澱等河湖的水樣進行分析,指導當地環保部門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理施策。
全自動水質檢測、“一張圖”智慧水務、智能化污水處理站……在蜀山區,“中國環境谷”的企業用卓越的技術和豐沛的成果,為全國多地水生態環境保護注入了科技力量,守護祖國的大江大河。
科技力量守護藍天白雲
今年初,由蜀山經開區安徽蜀峰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參與編制的《溫室氣體走航監測技術規范》經合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審議通過並順利發布。
該地方標准對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走航監測的儀器和設備、監測、結果表示、質量控制及安全防護要求進行了規范,適用於大氣環境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的走航監測。走航監測作為獲取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及其排放來源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在達成“雙碳”目標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新標准的發布實施有效填補了溫室氣體走航監測領域的標准空白,將進一步推進美麗合肥建設,為合肥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效的溫室氣體監測技術體系支撐和管理依據。
在著力推進標准化體系建設的同時,“中國環境谷”企業還利用自己研發的技術,精准治污、科學治污,為環境問題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中科藍壹是由安徽藍盾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團隊聯合成立的高新技術企業,專注於顆粒物和臭氧協同監測技術、大氣污染防控綜合解決方案的研發與推廣。“公司核心技術團隊參與了G20峰會、北京冬奧運會等大型活動的空氣質量保障任務。”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產品還在粵港澳大灣區大氣綜合觀測、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等多個科學研究中提供關鍵數據。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蜀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節能環保產業主戰場
以“中國環境谷”為引領,推動綠色發展。圍繞“科創+產業”的戰略發展路徑,以“科創+”“標准+”“場景+”“生態+”賦能產業發展,短短幾年,“中國環境谷”已成為合肥市節能環保產業的主戰場,初步形成“六個一”發展格局,即創建一個創新平台,落戶一支主題基金,建成一批優質載體,完善一條產業鏈條,集聚一群環保企業,斬獲一批榮譽獎勵。環境企業數量由最初的幾十家,增長至2023年的400多家,總營收超450億元,環境產業已從“培育”走向“壯大”,形成“環境高技術研發—核心零部件生產—環保裝備制造—環境治理、環保工程及環保服務”的全產業鏈條。
目前,“中國環境谷”聚集了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監測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30余個國家和省級環境領域科研平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正式成立,為企業提供國家級智力資源,促進企業創新成果就地轉化。安徽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母基金(規模120億)成功落戶,持續為新能源、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碳中和等板塊企業招引貢獻資本力量。
守一片藍天,護一湖碧水。扎實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和生態環境“高顏值”協同並進,“中國環境谷”已成為全國環境產業不容忽視的新興力量,為構建美麗中國貢獻力量。(許婷婷 詹偉偉 季雲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