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向“實”發力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物質支撐。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安徽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機遇,主動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進去,利用長三角地區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的優勢,加強與滬蘇浙產業協作,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果。
開拓藍海
壯大新興產業
“多年來,我們全力推進與華為合作,雙方共同研發打造全新平台和領先的智電架構,規劃了覆蓋轎車、SUV和MPV的多款產品,加大車路雲協同技術的應用,在車輛運行效率、安全性、碳排放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5月28日,在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融合發展會議上,江淮汽車集團負責人說。
汽車產業是安徽的“首位產業”,長三角是中國汽車產業集群化程度最高的區域。近年來,我省依托長三角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等優勢,搶抓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機遇,推動汽車產業全面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轉型,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2023年,安徽汽車產量249.1萬輛,同比增長48.1%。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86.8萬輛,汽車出口114.7萬輛。今年前4個月,全省汽車產量92.9萬輛,同比增長47.73%,佔全國比重為10.31%﹔新能源汽車產業33.1萬輛,同比增長65.02%,佔全國比重為11.09%。
當前,我省已集聚奇瑞集團、江汽集團、蔚來汽車、合肥比亞迪、大眾安徽等7家整車企業,初步形成合肥、蕪湖“雙核”和安慶、宣城、滁州、馬鞍山等多個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集群,涵蓋整車制造、動力電池、電機電控、銷售維保、回收利用等汽車全產業鏈。
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也是安徽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同樣深深受益於長三角一體化。
中國光伏產業集聚度最高的地方是江蘇。江蘇集聚了光伏產業鏈頭部企業20多家,有“全球光伏看中國,中國光伏看江蘇”之稱。由於用地等發展空間受限,蘇南地區的光伏制造業有外溢之勢。安徽利用區位交通和資源要素等優勢,大力吸引長三角光伏制造業龍頭企業落戶。
以滁州為例,從2018年迎來首家光伏制造龍頭隆基以來,滁州光伏產業在短短數年間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強的躍升,提出了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安徽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第一城的目標。
2023年,安徽省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2967.4億元,同比增長50.9%,營收排名首次躍居至全國第三位,僅次於江蘇、浙江﹔實現利潤總額175.3億元,同比增長1.45倍。
不只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和光儲產業,從新材料產業到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從集成電路產業到生物醫藥產業,長三角地區雄厚的產業基礎、強大的創新實力、活躍的資本市場等,都為安徽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更加廣闊的空間。
聚鏈成群、集群成勢。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安徽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集成電路、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2.9%、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超60%。
轉型升級
改造傳統產業
一提到水泥生產、金屬冶煉等這些傳統企業,很多人的印象都是“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其實,隨著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這些傳統行業已逐步走上綠色化、智能化的轉型之路。
“自從使用了數字化智能礦山系統,礦車可以在遠程指揮下進行工作,數據實時反饋,不僅減少了員工的工作量,還能保証礦石的質量,資源利用率達100%。”樅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該公司運用數據傳感檢測等技術,推動水泥生產發運環節的全系統智能優化,並採用尾氣淨化、噴霧降塵等環保措施,推動綠色發展。在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度綠色制造名單中,樅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入圍綠色工廠名單。
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基石”。近年來,安徽大力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和數字化轉型工程,累計培育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台3家、國家級特色平台22家、“燈塔工廠”5家,鋼鐵、有色金屬、水泥、家電等傳統優勢產業實現“皖美”蝶變,海螺集團、銅陵有色連續5年進入世界500強。
圍繞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安徽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和中小企業數字化普及工程,持續夯實算力、算法、模型、數據等技術底座,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培育一批面向中小企業的第三方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引導企業上“雲”、設備加“芯”、生產換“線”,讓傳統產業插上數字經濟的“翅膀”。同時,持續擦亮工業綠色本底,全鏈條推進源頭減碳、過程降碳、末端固碳,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調整優化用能結構,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進工業綠色微電網等建設應用,加快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
前瞻謀劃
布局未來產業
位於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是我國建設的第二代光源,上海張江的“上海光源”是第三代光源。當下,長三角地區發出的這兩束光強強聯合,正在共建第四代“合肥先進光源”。
這只是長三角地區合作攻關、技術創新的縮影。去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潘建偉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構建了255個光子的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九章三號”,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的技術水平和量子計算優越性的世界紀錄。
目前,安徽正深化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與上海市簽署合作共建協議,協同參與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發射。推動大科學裝置共建共享,與滬蘇浙協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聯合實施國家級和省級攻關項目。
組織上海、合肥等地新能源汽車產業與量子企業對接場景需求,促進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產業應用﹔舉辦產業聯盟大會,促進量子計算領域企業集聚發展﹔合肥與上海兩地12家單位發起設立注冊資本超70億元的產業協同基金……通過與上海等長三角區域內創新鏈產業鏈的密切協同,安徽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正蓬勃發展。
以“融圈進群”為方向,推動合肥都市圈與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聯動發展,提升城市群輻射聯動效應﹔持續推進滬蘇浙城市與皖北城市結對合作幫扶、加快安徽長江城市帶、省際毗鄰地區、省際產業合作園區、“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建設,構建全省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新格局……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安徽正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涌動著充沛強勁的發展動能。(記者 張彩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