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蚌埠

山海不為遠 文化一線牽

大禹文化、宋韻文化傳承發展交流會綜述

2024年06月05日11:55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孟夏珠城,滿目蔥蘢﹔群賢畢至,少長咸集。6月1日至2日,大禹文化、宋韻文化傳承發展交流會在中國蚌埠古民居博覽園舉行。

兩天的時間裡,來自浙江、四川、山東等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文化名家齊聚蚌埠,在“禹會諸侯”之地話大禹、傳宋韻,這既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深化甬蚌合作的務實之策,也是共話文化傳承、共建現代文明的創新之舉。

大禹文化交流會現場。陳昂攝

大禹文化交流會現場。陳昂攝

關鍵詞:溯禹跡

行走禹會諸侯之地 感受大禹文化魅力

蚌埠成就了大禹一生建功立業最輝煌的時期——4200多年前,大禹率領有巢氏后裔治理水患,在蚌埠劈山導淮,娶有巢氏聯盟的涂山氏女為妻,生下兒子夏啟,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世佳話,治水成功后在蚌埠涂山下會盟諸侯為夏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礎。涂山氏女每天等候大禹歸來時所唱的《候人兮漪》被稱為南音之始,是中國第一首情詩,其中的“兮”,深刻影響到《詩經》《楚辭》、漢賦的發展。此后,禹定九州、禹征三苗、禹鑄九鼎,開啟了華夏興盛的歷史紀元。

 蚌埠市荊山、淮河風景

蚌埠市荊山、淮河風景

6月1日,參加大禹文化、宋韻文化傳承發展交流會的專家和嘉賓,先后來到蚌埠市博物館、涂山、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靚淮河”工程等地進行文化考察,深切感受蚌埠作為“大禹文化之鄉、禹會諸侯之地”的獨特魅力。

走進市博物館,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和講解員的帶領下,專家、嘉賓一行邊走邊聽、邊看邊議,依次參觀了博物館各個單元的基本陳列,詳細了解大禹“治水救民”“會盟諸侯”“建功立業”的傳奇人生和對中華文明的偉大貢獻,以及蚌埠作為大禹文化之鄉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

來到涂山,專家和嘉賓首先登上觀景平台,遠眺西側的荊山,可見兩山間淮河穿流而過,荊涂二山隔河對峙的區位地貌與大禹“劈山導淮”的治水傳說相符。隨后,大家拾級而上,依次來到望夫石、禹王宮等地,通過聽取介紹、實地參觀、互動交流等方式尋覓禹跡,詳細了解大禹文化、大禹精神在蚌埠的傳承與發展,對蚌埠市在加強大禹遺跡保護、傳承、發展、開發、利用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予以肯定。

禹會村遺址-龍山文化遺存本體保護修繕項目全景照片

禹會村遺址-龍山文化遺存本體保護修繕項目全景照片

禹會村考古始於2007年,在多輪規模性考古發掘中,一座內城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外城規模至少50萬平方米的古城遺址一點點顯露其本來面目。站在禹會諸侯地,專家和嘉賓聽取了禹會村遺址發現發掘歷程、主要考古成果、遺址公園建設前景等情況的介紹,被眼前2000多平方米的祭祀台所震撼。

“蚌埠禹會村遺址實証了禹會諸侯這一歷史事件,大家再也不會認為大禹是一個神話傳說人物,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人’。”在禹會村遺址考察時,與會專家紛紛表示,禹會村遺址作為目前國內通過考古發掘証實大禹確有其人其事的遺址,不光吸引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更有力支撐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實施,也讓大家對做好大禹文化研究增強了信心。

禹會村遺址出土文物:紅陶鬹

禹會村遺址出土文物:紅陶鬹

關鍵詞:裡程碑

各路“諸侯”珠城論“禹” 形成“大禹文化蚌埠共識”

大禹文化一家親。這次會議吸引了浙江、四川、山東等地的大禹文化研究者前來論“禹”。活動中,與會專家介紹了各地大禹文化研究傳承工作開展情況,圍繞大禹文化進行了研討交流,形成並發布了“大禹文化蚌埠共識”。共識闡釋了大禹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提出了大禹文化傳承發展和品牌塑造的努力方向。

“‘大禹文化蚌埠共識’的發布,對傳承發展好大禹文化具有裡程碑意義。”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宮長為認為,在“淮河文化之都、大禹文化之鄉”蚌埠舉行大禹文化、宋韻文化傳承發展交流會,並發布共識,具有特殊的意義。我們要共同攜手傳承發展大禹文化,弘揚大禹精神,講好大禹故事,打響大禹文化品牌,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蚌埠是禹會諸侯之地,北川是大禹出生之地,我們兩地是‘姻親’關系。”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長朱靜說,蚌埠近年來在大禹文化傳承和文化產業發展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希望以這次會議為平台,大家積極行動起來,一起傳播大禹的事跡,共同弘揚大禹的精神。

一直在蚌埠從事大禹文化研究的王吉懷經常被稱作“王大禹”。他在交流會上以《輝煌禹會村》為題作了主旨演講,他表示,“大禹文化蚌埠共識”歸納出大禹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更好地闡釋了大禹精神,是我們中華兒女的寶貴財富。

關鍵詞:雙城會

“大禹”“宋韻”雙向奔赴 講述甬蚌雙城“文化故事”

山海不為遠,文化一線牽。寧波與蚌埠,無論是河姆渡遺址、還是雙墩遺址,均擁有7000多年璀璨的古代文明。一個是“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海港樞紐,一個是“禹會諸侯地,淮畔明珠城”的鐵路重鎮。“海絲古港、微笑寧波”的浙東文化源遠流長,“文明城市、幸福蚌埠”的大禹文化家喻戶曉。

這次大禹文化、宋韻文化傳承發展交流會由皖浙兩省社科聯指導、甬蚌兩地共同主辦。宋韻文化千裡奔赴、與大禹文化相約蚌埠,是甬蚌合作講好文化“雙城故事”,促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又一積極行動,對推進大禹文化、淮河文化、宋韻文化的傳承傳播和發展繁榮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以大禹文化、宋韻文化為標識與紐帶,精彩呈現甬蚌兩地的人文歷史畫卷,以打造地域省域文化合作標識重塑長三角文化發展新格局。”浙江省社科聯主席盛世豪認為,甬蚌兩地開啟深度合作的十年之約,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兩地的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文化先行、文化賦能作用日益凸顯,將持續為兩地高質量發展塑形賦能,為兩地市民高品質文化生活添色增彩。

“大禹文化、宋韻文化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跨越時空的當代價值和世界影響,進一步促進大禹文化、宋韻文化傳承發展交流正當其時、恰逢其勢。”安徽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李兵表示。

在交流會舉行的主旨演講中,寧波市社科聯文化研究所所長張英、寧波市委黨校教授郭美星分別以《寧波宋韻文化的獨特性解讀》《文“化”寧波 三“生”有幸》為題,向大家介紹了豐富燦爛的寧波文化,讓大家對“書藏古今 港通天下”的寧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雙面繡

以文興城 促進文化資源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經濟是城市的實力,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文化高度決定城市高度,文化影響力決定城市影響力。

淮河風光。陳昂攝

淮河風光。陳昂攝

“以文興業,突出文旅融合,植入文化產業,活化體驗情境,織就人文鼎盛和經濟繁榮的‘雙面繡’。”蚌埠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當前,蚌埠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大力推進商文旅、農文旅、工文旅、體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文化資源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不斷為蚌埠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增添新的動力和活力。

文旅融合直接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顯著提升蚌埠城市形象,為加強開放合作創造了更多機遇。如今蚌埠火熱的文旅市場背后,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作為“加持”,更有城市建設管理者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謀篇布局”——

三年多來,蚌埠大力推進“靚淮河”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雙墩、禹會村遺址兩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中國(蚌埠)古民居博覽園建設,依托蚌埠文化旅游美食季等活動,持續加大優質文旅產品供給力度,打造更加豐富的產品和服務供給業態。

南北分界線

南北分界線

越努力,越幸運。去年,隨著網絡的“引爆”,讓蚌埠這座老工業基地華麗轉身,成為一座“網紅”城市。

借勢而謀,順勢而為。今年以來,蚌埠市將傳承弘揚大禹文化作為推動文化強市的旗幟性抓手,舉辦了涂山祭禹儀式、大禹文藝展演、大禹書畫作品展、大禹文化大學生創意設計大賽、涂山音樂嘉年華、網絡大V“溯禹跡·瞰蚌埠”等系列文化活動,並成立了大禹文化研究院,將大禹文化作為蚌埠最亮眼的文化名片持續宣推、打造。持續舉辦第二屆文化旅游美食季,精心策劃活動,將通過文化+文藝+文創+旅游+體育+美食+商貿,實現“文旅+N”的貫通式整合。這些做法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認可。

“禹會諸侯地,淮畔明珠城。‘靚淮河’工程的建設是新時代大禹治水精神在蚌埠的生動實踐。”考察中,與會專家來到“靚淮河”工程、古民居博覽園、南北分界線雕塑等地實地考察,詳細了解蚌埠市文旅融合發展情況,實地感受淮河兩岸的巨大變化,以及新時代“包容開放、水興人和”的蚌埠形象和“擁河發展”的未來規劃等內容。

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現在的蚌埠,正發揮文化資源、創新基因、交通區位、工業基礎等方面優勢,向新寫意,努力構建人文經濟的“強磁場”。

(責編:范曉琳、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