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宿州②丨水運千年 風韻萬變

地處皖蘇交界的泗縣境內,有一條28.1公裡長的“活運河”,歷經千年水流不息,其中的5.8公裡河段因完整保存其原始風貌,成為大運河通濟渠段7處世界文化遺產點(段)之一。
通濟渠,這個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於公元605年由隋煬帝下令鑿通,全長650公裡,起於洛陽,歸入淮水。
200多年后,它的沿岸興起了一座城——宿州。作為溝通中原政治中心與東南經濟中心的重要水運大動脈,后世又稱汴河的通濟渠,一度讓宿州躋身其沿線第二大城市。
雖然行走宿州已難見其雄姿,但時至今日,宿州人依然稱汴河為母親河。這是因為千年以后,平行於其故道遺址誕生了新中國第一條人工運河——新汴河。
全長127.2公裡的新汴河,起於宿州市西北,一路向東至江蘇泗洪縣,注入洪澤湖。自從誕生之日起,它便接過了古汴河的擔子,繼續滋潤著這座城市。
新汴河景區。宿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古運
宿州因大運河而生。這是宿州人稱汴河為母親河的情感所依。
早在漢代,宿州所在地還被稱作埇(亦作甬)。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鑿通后,埇逐漸發展為運河沿線重要城鎮。
彼時,因埇所在地地處運河與南北驛道的交匯處,人們為方便南北交通,在埇地修建了一座橋,得名埇橋。鑒於埇橋的重要交通地位,后來的人們以“埇橋”代替“埇”,作為了當地的地名。
唐安史之亂后,地方節度使、叛將經常佔據汴河,切斷唐王朝的經濟命脈,而宋州(今商丘)到泗州(今盱眙境內)之間六百余裡卻沒有一座州城來鎮守這段“汴水咽喉”。公元809年,即唐憲宗元和四年,為保障通濟渠漕運,唐王朝在虹縣(今泗縣)設置宿州。州依春秋時期宋愍公遷宿入境的史實而得名。
雖然和平時期,宿州一度撤銷,但僅僅過了四年,唐王朝才真正認識到宿州的重要性,復置宿州於埇橋。作為汴水咽喉、九州通衢,北宋時期,宿州歸淮南路,舟楫雲集、商貿繁華,於是才有蘇軾“此去淮南第一州”的詩意贊美。
興於運河的宿州,至今仍在呵護母親河曾經的模樣。
不隻在泗縣。宿州博物館三樓走廊牆壁上陳列著一個巨幅“壁畫”,這是從靈璧鳳山大道運河遺址考古工地搬運過來的隋唐大運河遺址地層剖面。該遺址剖面展示長度為53米,高4米,是目前國內最為完整、長度最長的剖面。
而在宿州城區,大運河元素則嵌入了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大運河遺址沿線建設的大運河文化中心、運河書院、非遺展示、千帆廣場等,一一訴說著宿州與大運河的雙向奔赴。
新汴河景區。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今生
一水越千年,汴河貫古今。
1966年11月至1970年春,豫皖蘇23.8萬治河大軍,出於“治理淮河”的需要,在唐宋汴河大堤以北,人工開挖了一條大型河道,因河線基本平行於早已湮廢的古汴河,故命名“新汴河”。
相遇於宿州,新汴河繼續滋潤著這座城。除了防洪、灌溉,這條穿宿州主城區而過的運河,讓一城百姓因臨水而居而有了靈氣。
每日清晨、傍晚,220公頃的新汴河景區裡,散步的市民絡繹不絕。這個始建於2012年的景區,供人游憩的同時,既述說著宿州人的治水精神,也串起了這座城市的人文與歷史。
當然,將汴河視作母親河,宿州人還有新期待。
大運河宿州泗縣段風貌。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宿州市市長王啟榮接受人民網採訪時,就大運河文化的創新性傳承與發揚曾提出相關建議,其中最為人期待的便是推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的建設。
一定意義上,這也是宿州人期待續寫運河新故事濃墨重彩的一筆。
至於新汴河,宿州人的期待則更為濃烈。
近年來,宿州市持續推進新汴河航道整治、船閘等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力圖構建起一條連接洪澤湖、通達京杭大運河,並最終通江達海的交通“大動脈”。
據悉,新汴河航道全線貫通后,預計年通過能力可達3000萬噸,上連中原經濟區,下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為溝通東部地區的重要水運通道。
一千多年前,古汴河的開通興盛了宿州﹔如今,新汴河航道的通達,又將是志在打造蘇魯豫省際毗鄰區域新興中心城市的宿州的一個夢想新航道。
更多閱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