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州漆器髹飾技藝:千磨百推終成器,傳承創新中綻放大漆之美

髹,讀音為xiū,字義用漆涂在器物上。早在8000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開始利用天然生漆涂裝髹飾,幾千年來,漆器髹飾不僅裝點了大家的生活,漆藝創作也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綻放出流光溢彩的大漆世界,為世人關注。
合肥市蜀山區非遺項目廬州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安徽大學工會宣傳教育部部長高開峰,鑽研髹飾技藝三十載,加之其精通油畫藝術,形成了具有獨特美感與豐富表現力的漆藝文化。
高開峰一遍遍地將大漆刷在作品表面。蜀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一次偶然相遇,讓他深深愛上髹飾
“學習髹飾技藝真的是機緣巧合,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是一種緣分。”回想起與漆藝結緣的起點,需將時間倒回到30年前。大學時期,學習美術專業的高開峰到黃山寫生,偶然間看到一戶居民院子角落放著兩個色彩亮麗的盒子,一眼便被其精妙的工藝所吸引,打聽后得知這是徽州漆器。經當地人引路,高開峰尋到了徽州髹飾技藝老手藝人,便拜師學藝投身於探索漆畫技藝,在此期間接觸到了被譽為“楚漆國手”的屯溪漆器藝術家俞金海,跟隨其學習三年。
“老手藝教學都是師傅口傳心授,學藝那幾年幾乎一年有300天扎在老徽州。”高開峰說,由於漆器工藝難度大、原材料難得、工具講究,為了更好地掌握和創作,他頻繁地往返皖南、福州等地,向當地傳承人請教學習,不斷突破技藝瓶頸。這一堅持就是十年,各位師傅對這個來自江蘇的小伙也十分認可,傾囊相授。經過多年探索,他創作出了眾多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項,代表作陳列在安徽省美術館、安徽省文化館等多地,漆器工藝品作為禮物贈送給來訪外賓,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工藝的大美。
脫胎漆瓶作品。蜀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歷經百道工序,成就一幅作品
高開峰介紹,大漆的特性使得萬物皆可“漆”,它幾乎可以依托於任何材質,連一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與大漆結合后都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千磨百推終成器,據高開峰介紹,完成一件漆藝作品需要花費一兩年時間,歷經上百道工序,並且對環境和手藝有著很高的要求。“漆藝作品三分在人,七分在天,因此對環境的把控十分重要。”高開峰說,在制作過程中需要靈活掌握環境和作品之間十分微妙的變化,全憑多年來積累的個人經驗。幾十遍上漆晾干完成后,最后要用花生油、鹿角粉、玉石粉等材料將作品推得漆面生輝,光潔照人。“推光在漆藝制作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要做到光亮如鏡就需要憑眼力、憑心細,先用細砂紙把漆面打磨光滑,再用頭發制成的刷子蘸油打磨,最后用手掌蘸上特制的細磚灰和麻油推光,直到推到手掌發熱、溫潤如玉。”高開峰的右手因長期拿著磨砂紙打磨,指紋全部被磨光,手臂也明顯比左手粗壯些。通過上萬次的摩挲,手掌的溫度與力量為漆畫注入了質感。
守正創新,有突破才有未來
堅持傳統技藝的高開峰並不守舊,為了讓這個古老技藝煥發新光彩,他也開始了創新的探索。“把握好傳承傳統技藝發展的‘變與不變’,傳統是根、創作是魂,一幅作品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思想,還要符合現代審美和需求,讓非遺走進人們的生活。”高開峰感悟道。他正嘗試著將髹飾藝術與油畫、版畫、雕塑等藝術融合,將傳統髹飾技藝與現代美學元素有機結合,然后再通過雕填、鑲嵌等手段探索漆藝的更多可能性。“將漆藝與油畫融合少不了使用白色增強畫面層次感,但是大漆是調不出純白色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經過上百次調試才成功提煉出白漆。”高開峰說道。
高開峰用細砂紙蘸水細細打磨漆面。蜀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兩年,高開峰除了創作漆畫作品,還肩負著傳承、發展髹飾技藝的責任,免費帶徒授藝。“現在‘匠人匠心’被年輕人追捧熱愛,漆器的認知度也在不斷提高。目前有6個學員跟著我學藝,其中有大學生,也有小學老師,他們都是對髹飾技藝有濃厚的興趣。”高開峰表示,今年5月份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將在安徽大學建立高開峰傳承技藝大漆工作室,挂牌授予“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基地”傳承非遺技藝、培養技能人才,讓廬州漆器髹飾技藝的生命力在傳承與創新中延續,非遺的光彩在保護與發展中更加迷人。(吳元慶 張娜 詹偉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