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政在行動

滁州市創新“救急難”模式推動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

2024年04月24日10:29 | 來源:滁州日報
小字號

推動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增進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滁州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推廣“救急難”互助社建設,積極探索服務類社會救助有效路徑,加快構建“物質+服務”救助格局,滿足困難群眾個性化、多樣化救助需求,讓社會救助工作更有力度、更有溫度。

望聞問切,早發現、早救助

“聽說您前段時間生病住院了,現在怎麼樣啦?”

“對啊,我正准備去村委會說這個事呢,你們怎麼知道的?”

“這不,縣裡的預警信息下來了嘛,我們就想著過來看看您,順便問問您還有什麼需求。”

這是2024年3月初,發生在全椒縣馬廠鎮黃庵村的一幕,對話的雙方是村社會救助協理員劉娟和村裡的分散特困供養老人胡明政。

近年來,滁州市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充分發揮“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優服務”作用,通過線上比對預警、線下實地核查的方式,實現對困難群眾的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

“救急難”互助社,是滁州市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社會救助提質增效、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所開展的有益探索。區別於其他社會救助,“救急難”互助社資金來源有政府補助、村集體經濟支持和社會捐贈等,資金賬戶建在村級,使用管理也由村級負責,救助范圍更廣、申請流程更簡單、審批速度更快,同時,更加注重鏈接資源,提供服務類社會救助。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救急難”互助社1233個,實現所有村(社區)全覆蓋。

靶向施策,解民憂、暖民心

“多虧了‘救急難’互助社,現在家裡干干淨淨的,還有人幫我做飯、洗衣服……”說到現在的情況,劉寶林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劉寶林,也是“救急難”救助的受益者之一。他是來安縣新安鎮七裡社區的低保戶,下肢癱瘓臥床近40年。村裡“救急難”互助社成立后,幫他申請了“慈社聯動”公益創投項目的專業照料服務。

“救急難”互助社,重點圍繞特困人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特別是其中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難群體,在給予適當資金和實物救助的同時,積極實施發放救助金(物)、志願服務、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針對性救助幫扶,切實滿足困難群眾實際需求。今年以來,全市累計開展“慈社聯動—關愛困難老人”“匯善系列—關愛困難單親媽媽、關愛困難失獨家庭”“伴你童行—關愛困境留守兒童”等項目13個,服務困難群眾6307人次﹔向慈善愛心機構轉介困難群眾377人,全部得到救助。

公開透明,看得懂、信得過

按照“救急救難、實事求是、精准高效”的原則,滁州市給予“救急難”互助社自主審批權力,要求各互助社按照個人申請(或主動發現)、審核發放、結果公示的程序,自受理(或主動發現)后1個工作日內完成入戶調查並形成審核意見,審核后1個工作日內完成救助資金(實物)發放或服務類社會救助需求上報。在救助完成的2個工作日內,將救助對象基本情況、救助原因、救助方式等信息,在村(社區)公開欄公示7天接受社會監督,並按照“一人一檔”要求做好救助檔案管理工作,每月梳理匯總救助情況報鄉鎮(街道)備案。

同時,壓實問責追責制度,落實“誰調查、誰審核、誰審批、誰負責”工作機制,自覺接受群眾監督,確保互助社運作權責明晰、穩定持續。今年以來,全市累計開展“救急難”救助4399人次,使用救助金172.06萬元,平均救助辦理時限在1.5個工作日以內。

下一步,滁州市將聚焦困難群眾多元化救助需求,整合資源、優化程序,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體系,廣泛宣傳“救急難”救助的成功做法和先進典型,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推動服務類社會救助數量、質量、效果相統一,托起困難群眾穩穩的幸福。(郝騰飛)

(責編:黃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