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區:深山谷雨遍茶香

一夜春雨,一襲茶園,山也蔥蘢,水也甘甜。
在宣城市宣州區黃渡鄉柏枧村,漫山的茶樹在雨水的滋養下,冒出了翠綠的嫩芽,茶農穿梭在茶壟之間,時而站立、時而弓腰,動作嫻熟地採摘高山春茶,整個山坡沉浸在茶葉清香和豐收喜悅的笑聲中。
大山深處有茶香。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柏枧村因境內柏枧山而得名,系黃山余脈,主峰海拔999米,《辭源》稱其“溪谷深邃,峰岩回曲,山水秀美,甲於江南”。這裡四季分明,處處皆景,雖偏居一隅,卻一直為人們探幽攬勝之所。
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成就了這裡的好山好水。山脈起伏延綿,四季雲霧繚繞,尤為適宜茶葉的生長。
俯瞰藏在深山裡的茶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今年49歲的鄭志富,是土生土長的柏枧村人,平日在外地上班。趕上周末,他特地回到老家,上山採茶。“春茶是一天一個樣,也是一天一個價,採摘耽誤不得。”鄭志富說,家裡30畝高山茶,忙起來的時候還要請人幫著採。
說話間,隻見他掌心向下,手指掐住茶尖輕輕一提,片片鮮葉就躍入掌心,“早上六點上山,下午五點下山,一天下來能採七八斤鮮葉,連夜加工,可炒制兩斤干茶。”
開採以來,吳世林的節奏就是白天採茶、晚上炒茶。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走進柏枧村黨委委員吳世林家的小院,濃郁的茶香扑鼻而來。剛摘下的鮮葉經過攤青、殺青、揉捻、烘干,就成了村民增收的“金葉子”。
山上採茶忙,山下茶飄香。其實從清明開始,一場和美鄉村的“茶經濟”,就在柏枧村已然開啟。
“由於地處偏遠,村民的茶葉都是自產自銷,自己採摘自己加工自己找市場,但茶葉品質沒的說。”吳世林告訴記者,一芽一葉的干茶最高能賣到500元/斤,自家的13畝茶園,一個茶葉季能炒80斤干茶。
茶農高山採茶。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過去用木炭,后來用柴油,現在都改用電炒茶了,算得上半個“茶專家”的吳世林笑稱,“從1.0版本炒茶開始,現在已經是茶葉加工的3.0版本,既安全又環保。”
如今,茶葉是柏枧村的主導產業之一,加之與煙葉在周期上形成互補優勢,保証了老百姓的穩定收入。
高山春茶鮮葉。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目前,柏枧春茶已進入採茶的高峰季,在村民忙於採收的同時,我們也不斷探索生產、銷售新路子,讓更多茶農手中的好茶賣上好價錢。”吳世林如是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