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池州東至:“茶科技”助力,茶業氣象興

胡雨鬆 王銳
2024年04月24日11:56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梅術村汪國彬,今年茶園每畝增收二十斤干茶。”

“徽道村王勝明,每畝增收近30斤,家裡十多畝茶園,每畝少說能多掙千把塊。”

聊起村民近年來茶葉增收情況,王會來幾乎是脫口而出。

王會來今年61歲,去年從池州市東至縣葛公鎮農業技術推廣站退休,是知農時、懂農技的好手。退休后的老王沒閑著,被鎮上聘為科技特派員,為鄉親們農業種植提供技術指導。

東至縣地處皖南山區,山高水美讓當地在種植茶葉上有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作為“祁門紅茶”發源地之一,東至縣葛公鎮近一半村育有茶園,每年三四月,鎮上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採茶,周邊茶商來往絡繹不絕。

村民採茶正忙。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村民採茶正忙。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走進橋聯村,陽光照射下,山坡上茶園顯得格外有生命力,村民石繼東正忙著搶摘家中茶園剛冒出的新鮮嫩芽。“今年氣溫高,雨水足,茶葉長得快,清明節前行情好,一斤鮮葉能賣到80元。”石繼東算了一筆賬,家裡六畝茶園,近兩個月收益能有將近三萬元,“畝均收益比往年要好,這都是王老師的功勞。”

都說茶葉不好“養”,茶壟間距、施肥頻次、肥料中氮磷鉀含量、雨水多少,都會影響到茶葉收成。“茶農指望著春季賣茶掙錢,好收成離不開科學化種茶、產茶。”王會來介紹,以往鎮上茶葉種植多是粗放型、效益低,不少農戶甚至把茶園撂荒,進城務工。為保証茶葉品質,科技特派員從茶園管理入手,編寫標准化種植手冊,手把手指導老鄉們多種茶、種好茶,茶樹施肥、剪枝等各環節都有詳細講解。特別是自2018年以來,新品種茶樹“紅旗一號”在葛公鎮得到推廣,有效降低了天氣因素對茶葉生長的影響,有效提升了茶葉產量和茶葉品質。

村民正在茶壟間採摘茶葉。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村民採茶正忙。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距葛公鎮66公裡外的木塔鄉梓桐村,在海拔超過300米的安徽天鵝茶業產業示范園內,一片片茶園碧綠如染。

鄭琳是標准的“茶二代”。大學畢業后,鄭琳放棄在大城市工作,回到家鄉跟父親經營起安徽天鵝茶業有限公司,也將“茶科技”概念帶回家鄉。“如今的茶葉種植,科技已運用於各個環節。”鄭琳介紹,公司在30多年的茶葉生產中,“茶科技”逐漸成為助力茶產業升級、茶農增收的密鑰。

俯瞰天鵝茶葉茶園。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俯瞰天鵝茶葉茶園。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主要種綠茶和油茶,還有零散種一些果樹,總共3500畝,卻隻用6名管理人員。”站在示范園區最高處,鄭琳指著茶園裡的高科技設備咧嘴一笑,“坐在山下,茶園所有情況一目了然。”近年來,茶園通過物聯網平台,配套衛星遙感數據監測體系,監測茶葉的長勢和病虫害情況,對種植基地的環境因素、氣候條件、土壤墒情等信息進行監管收集,並逐步建立數據模型,不斷提升茶樹質量。目前茶園在種植環節,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等數字化種植模式可節省30%以上的勞動力投入。

“我父親那輩開始摸索出東至種植綠茶的門路,我們這輩人要努力把東至茶做精做優。”鄭琳透露,隨著數字茶園的科技加持,公司一年能產出近7000斤新茶,銷售額能達到500萬元左右。與此同時,鄭琳還與周邊村庄合作,將茶葉種植、茶園管理技術送到茶農家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東至縣厚植生態優勢,依托科技力量助力茶葉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擦亮“東至雲尖”金字招牌,做響做亮茶品牌、做大做強茶產業,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數據顯示,2023年東至縣全縣茶葉種植面積12.5萬畝,茶業產值達到13.7億元。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