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蚌埠

“先行者”蚌埠,如何傳感世界?

2024年04月06日17:01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在新能源汽車新品頻出的當下,能實現智能、安全駕駛的傳感器,很可能就產自安徽蚌埠。

傳感器在現代生活裡無處不在。一部智能手機有數10支傳感器,一部豪華轎車的傳感器多達200支,一輛標准動車配置有1900多支傳感器。"身量"並不大的傳感器仿佛可以變身眼睛、耳朵、鼻子,讓萬物"互聯"。

位於蚌埠龍子湖畔的中國傳感谷,正聚力打造千億級智能傳感器全產業鏈產業集群,百余家企業不斷釋放的創新動能令人期待。作為安徽省人工智能和軟件產業發展的先行區、安徽創新"一核兩翼多點"布局中的關鍵一翼,蚌埠如何搶灘新賽道?智能傳感產業能否成為蚌埠的新名片?

這一"翼"至關重要

蚌埠,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曾是安徽第一座建市的城市,以工業聞名的城市形象在全國都能排得上號,在這裡誕生了安徽省第一塊手表、第一輛自行車、第一台收音機。然而,輝煌之后,工業"老大哥"的發展卻接連受挫。

沉寂之時,虛擬世界裡的蚌埠卻熱度不減——網絡熱梗"蚌埠住了"成了很多網友的口頭禪,仙俠劇《長月燼明》讓蚌埠成為"網紅"打卡地。

"潑天的富貴"之下,如何從困境中突圍?蚌埠的選擇是——走好產業轉型之路。

在"老大哥"看來,流量終會退去,隻有通過新思路、新賽道、新機遇走出產業發展新路,才是城市發展的關鍵,而蚌埠已經為此默默努力多年。

當下,數字化轉型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

放眼全球,汽車產業從燃油時代轉入電動智能時代的下半場﹔中國汽車產業也從以量取勝的上半場進入高質量發展的下半場。

在安徽,汽車產業已成為首位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圍繞汽車產業上下游,安徽可以挖掘的市場空間極為廣闊。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安徽的科技創新需要蚌埠的一臂之力。在"一核兩翼多點"的構想中,"核"是創新"排頭兵"合肥,"兩翼"則是指蕪湖和蚌埠。合肥居中,蕪湖與蚌埠一南一北,正如"大鵬展翅"一般。

如此背景之下,蚌埠迅速找准方向,鎖定新賽道——2021年啟動建設中國(蚌埠)傳感谷正是其中重要一步,這是省委、省政府重點支持建設的智能傳感產業集聚區,與合肥的中國"聲谷"、蕪湖的中國"視谷"並稱安徽人工智能產業"三谷"。

作為國內三大傳感器生產基地之一,短短三年間,蚌埠傳感谷已經集聚了一百余家企業,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小方塊"遙遙領先

一個不起眼的小方塊,竟能讓一輛汽車完成相應動作。在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這樣的小方塊,正批量產出。

"這是磁性傳感器,在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制造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希磁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枚隻有指甲蓋大小的小方塊,是希磁科技自主研發的智能傳感器,當有電流穿過時,傳感器就會即時發出信號,完成智能機械的下一個動作指令。

目前,這家企業在磁傳感器芯片設計、材料制備、晶圓制造、芯片測試、磁傳感器模組設計與生產等多個核心能力都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可實現完全自主的研發、設計和生產。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命脈,也是中國(蚌埠)傳感谷強勁發展的動力。

作為老工業城市,蚌埠科教資源豐富、創新主體活躍、大院大所集聚,不僅擁有北方微電子研究院、中國電科40/41所、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等一大批國家級科研院所,還匯聚了安徽財經大學、蚌埠醫科大學、安徽科技學院、蚌埠學院等14所高校,搭建了10多個國家級創新平台和200多個省級研發平台。

在傳感谷園區,按照"一谷三園多點"產業集群總體布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其中"三園"即MEMS核心器件產業園、科技孵化園、中央創新園。

目前,傳感谷內組建了MEMS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安徽省智能傳感器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多個創新平台,形成了集智能傳感器設計、制造、測試、封裝和應用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體系。蚌埠也成為安徽省唯一擁有集成電路和MEMS晶圓生產線的城市。

2023年6月,蚌埠智能傳感器產業龍頭企業——芯動聯科成功上市科創板,它是國產高性能慣性傳感器"隱形冠軍"企業。其研發的MEMS陀螺儀,填補了國內高端MEMS慣性傳感器的空白。

持續輸出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讓蚌埠智能傳感產業的科技含金量越來越足。在2023年底華東師范大學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面向全球發布的《中國科技創新中心100強(2023)》,蚌埠成功入圍,居第80位、省內第4位。

"下半場"重任在肩

盡管傳感器產業賽道好、機會多,但也有鄭州、常州等十余個城市正著力建設傳感谷,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也已布局相關產業。

中國(蚌埠)傳感谷,是安徽省人工智能和軟件產業發展的先行區。

先行,除了勇氣,還意味著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備。

在政策層面,早在2017年,安徽省出台《安徽省半導體產業發展規劃》,對蚌埠市以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為主的半導體產業有了明確定位﹔2018年,蚌埠市出台《蚌埠市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規劃》,產業發展的脈絡逐漸清晰……

除了政策,服務與保障讓園區的企業感受頗深。還是以希磁科技為例:2021年,希磁科技完成工商變更登記,將總部從寧波遷到蚌埠﹔2022年繼續擴大產能,開工建設了總投資10億元的蚌埠希磁科技園一期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僅用4個月。

"市裡成立了智能傳感器產業專班,由市領導牽頭調度,定期協調解園區各類問題。"中國(蚌埠)傳感谷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洽談、簽約、開工到投產的各個環節,一個招商項目都會建立一套包保干部班子,做到一站式全程包保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各種困難。

不僅如此,園區還配套建設了標准化廠房,人才公寓和生活配套設施正在加快推進。在政策方面,園區提供研發設計、流片補貼、軟件補貼等政策支持,傳感器企業還可享受房租優惠、團隊獎勵、人才支持等多項普惠性扶持政策。

據介紹,中國(蚌埠)傳感谷計劃用五年時間,吸引國內外傳感器及物聯網200余家優質企業,到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200億元,帶動關聯業態規模達到300億元。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面對產業轉型"下半場",蚌埠重擔在肩——致力傳承創新基因,全力集聚蚌埠智造,聚力推動開放合作,著力打造自主可控、芯體最多、傳感器種類最全、產值超千億的產業集群,形成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國(蚌埠)傳感谷。(吳碧琦 李勇)

(責編:劉穎、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