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三年探路,安徽自貿試驗區探索出了什麼?

2023年09月24日08:27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成長中,最困難的一步,便是從“0”到“1”。

  這一步,安徽省跨境電商綜合服務中心走了好多遍,一直走到跨境電商出口業務模式全部開通。

  2020年9月24日,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揭牌。3天后,省跨境電商綜合服務中心在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成立,負責人盧章嚴說:“我們見証著彼此的成長。”

  資料圖:合肥跨境電商試驗區。李博攝

  跨越3個春秋,安徽自貿試驗區這片119.86平方千米的土地用無數個“0”到“1”,展現出蓬勃生機和活力,形成了一批具有安徽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初步實現國家賦予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

  揚“自由貿易”之帆

  駛入世界經濟的大海

  讀懂安徽自貿試驗區,首先要讀懂“自由貿易”四個字。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不斷較量。中國始終以開放心態擁抱世界,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推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2013年,我國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上海設立,距今已有10年之久。上海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據此,也可以看出,自貿試驗區設立初衷——試點對接相關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資料圖:客戶正在服務中心辦理相關業務。(李博攝)

  聚焦安徽自貿試驗區,這三年來,始終對標國際先進規則,開展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引領高水平開放,帶動全省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例如,通過在全國首創新型易貨貿易、長三角特殊貨物一體化查驗新模式,實施“離港確認”“直提直裝”“無感通關”等試點,使安徽自貿試驗區的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日漸提升。

  “自貿試驗區不僅為我們的項目提供了許多便利化的服務和支持,也為解決外籍人士的生活需求提供了多方位幫助,讓外資企業的信心更充足了。”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政府事務負責人裴若寧說。9月15日,省政府與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簽署全面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圍繞新能源汽車研發、打造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加強人才培養等進一步深化合作。

  制圖:孫冠賢

  三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開放高地效應日益顯現。進出口總額在全省佔比從2020年成立初的約21%提高到2022年的25%﹔利用外資佔全省比重從2020年成立初的約28%提高到31%。境外世界500強德國大眾、美國康寧、法國聖戈班、渣打銀行等一批企業落戶安徽並持續擴大在皖投資。

  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安徽正以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為重要抓手,推進制度創新,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

  當一艘艘滿載皖產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的貨輪順江東去,駛入世界經濟的大海。

  為國家試制度

  為安徽謀發展

  制度創新是國家賦予自貿試驗區的核心任務。

  僅在優化營商環境領域,安徽自貿試驗區探索加快推進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証合一”等改革,把項目審批周期壓縮到5個工作日﹔全國首創企業開辦涉稅業務“一網集成”,企業辦理相關業務僅需1.5小時……刀刃向內,優化政府服務,形成了一批在全省范圍內推廣開來的改革舉措。

  制度創新,不是對細枝末節的修剪,而是理清理順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

  提升政務效能,縮短群眾辦事周期,其本質就是著眼解決影響發展全局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用更大力度、更大尺度來破舊立新。

  為此,安徽於2021年建立自貿試驗區特別清單,賦予自貿試驗區省級行政權力、公共服務、中介服務便利化改革3類212項省級經濟社會管理事項。今年2月,這份清單再次更新,調整為5類260項省級管理事項。用放權賦能,給予了自貿試驗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嘗試探索更多制度創新模式。

  制圖:孫冠賢

  科創企業信用(信用貸)票據融資新模式、動產(供應鏈票據)質押融資業務模式、“一網通”國際人才一站式服務體系……省商務廳廳長、省自貿辦主任方旭介紹:“以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信心和勇氣,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三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162項,其中21項為全國首創,6項經國務院及相關部委批准在全國復制推廣,7項入選商務部研究院《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2023)》創新案例,提前兩年基本完成112項試點任務。”

  2021年3月,安徽試點開展“証照分離”改革。作為“試驗田”,安徽自貿試驗區加大了改革力度,在528項審批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增加試點,直接取消審批14項,審批改為備案15項,實行告知承諾25項,更大程度釋放改革紅利。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安徽自貿試驗區責任在肩,擔當於行。

  全域協同聯動

  制度創新惠及更廣

  自貿試驗區建設,要種苗圃,不是做盆景。可復制可推廣,是檢驗創新成果的重要標准。

  2021年,上海海關與合肥海關攜手,探索將蕪湖港作為洋山港的貨物接卸地。簡單來說,就是把蕪湖港作為上海港的延伸,出口貨物在蕪湖港進行一次報關,降低境內物流成本。“聯動接卸,視同一港”整體監管模式下,可省去轉關申報和二次運抵等通關手續,平均壓縮50%轉駁運輸時間、30%物流成本。“2021年我們推出‘聯動接卸’監管模式以來,已應用該模式保障約20億元皖產汽車揚帆出海。”蕪湖海關有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聯動接卸”監管模式在全省一類水運口岸全面鋪開,大大提升了安徽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

  制圖:孫冠賢

  把制度集成創新擺在突出位置,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成熟一項推出一項。自2020年合肥、蕪湖、蚌埠3個自貿試驗片區成立,安徽又先后在其余各市設立13個聯動創新區,形成“3+13”的全域覆蓋、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

  三年來,13個聯動創新區承接省級賦權事項190項,探索形成“區域評估”機制、林業碳匯路徑、出境竹木草制品檢疫監管模式等14項創新成果,輻射帶動安徽全域改革開放﹔復制推廣全國和省級改革試點經驗,全國自貿試驗區302項制度創新成果應復制盡復制,聯動接卸、涉江保護、智慧醫保、企業上市服務等一批省內改革事項落地見效。

  三大片區與聯動創新區間的合作愈發緊密。安徽自貿試驗區與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聯動創新,全國首創產業化經費股權投資改革試點,深化新型研發機構市場化改革,產業化經費投資超過8000萬元,帶動引進社會資本投資近20億元,孵化企業170家。

  資料圖:貨輪正在蕪湖港朱家橋港區國際集裝箱碼頭進行裝卸作業。(肖本祥 攝)

  創新,總是伴隨著風險,但不能因為有風險就止步不前。如果說,自貿試驗區建設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推進改革,風險可控、靈活調試,運行成熟后再逐步制度化、程序化,降低制度創新的成本。聯動創新區的設立,就是把改革的效用發揮到最大,最大程度地貫徹實施“可復制可推廣”這項基本要求。

  “打鐵先打三年釘。”三年為期,安徽自貿試驗區交出圓滿答卷。厲兵秣馬,未來可期。(彭園園)

(責編:金蕾欣、關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