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聚焦“第一資源” 安徽“三箭齊發”

人民網記者 張磊 陳浩
2023年08月02日07:17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獲贈人才住房,讓我對這座城市充滿歸屬感。”近日,作為安徽廣德引進的重點產業高層次人才,眾鈉能源公司首席科學家趙建慶接過“新家”的鑰匙,感慨萬千。不止是住房,在廣德,趙建慶還能享受到就醫、子女入學綠色通道等人才權益。

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安徽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2022年底全省人才總量達1170多萬人。在人才的有力支撐下,安徽區域創新能力躍升至全國第七,地區生產總值歷史性地躋身全國前十,並明確了“2027年經濟總量沖刺7萬億”的奮斗目標。

“實現跨越式發展,出路在創新,關鍵在教育,根本在人才。”在7月上旬召開的全省人才會議上,安徽提出,三年內,全省人才總量增至1500萬人,構筑起“塔頂更尖、塔身更強、塔基更厚”的金字塔型人才結構,強化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人才支撐。

育才、引才、用才,聚焦“第一資源”,安徽“三箭齊發”。人與城“雙向奔赴”的故事,每天都在江淮大地上演。

中國科大的學生正在做實驗。中國科大供圖

中國科大的學生正在做實驗。中國科大供圖

育才:科技人才、技能人才“一個都不能少”

在位於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院士授課是一項育才傳統。

“這門課內容多、難度大,但陳院士用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同學們迎難而上。”對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仙輝講授的《凝聚態物理前沿》課程,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2019級本科生陳寶驥記憶猶新,“課上,陳院士還會介紹最前沿的科研動態和他的治學經驗,令我們受益匪淺。”

在院士等頂尖師資的培養下,中國科大書寫了“千生一院士,八百碩博生”的傳奇。眼下,陳寶驥已經完成本科階段學習。再過不久,他將攻讀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繼續深造。

科技創新是安徽的一張亮眼名片,科技人才是擦亮這張名片的主力軍。今天,中國科大等一流高校依托強大師資,為全省科技創新源源不斷地培養、輸送科技人才。

距離中國科大不遠的安徽大學同樣如此。“在安大,拔尖師資100%為本科生上課。”安徽大學相關負責人說。

科創與產業的同頻共振,是安徽將科創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的“關鍵一招”。這一過程中,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培養高技能人才方面,安徽探索頗多,成效明顯。

校長圍著廠長轉、專業圍著產業轉、教學圍著生產轉,學校像工廠、教室像車間、老師像師傅、學生像徒弟——這是阜陽技師學院為業內所稱道的“三轉四像”。

“招工難、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在於‘學校培養的’未必是‘企業想要的’。對此,我們把教學點辦到園區、企業,把企業的生產流程變成學校的教學流程。”阜陽技師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陳偉說,目前,僅阜合現代產業園區、昊源集團教學點,就為經營主體精准輸送技能人才1200多名。

誕生於合肥的中國東方教育集團,擁有240多所職教院校。創立30多年來,200多萬學子從這裡踏進社會。

“這幾年,新行業不斷涌現。我們順勢而為,在充分調研基礎上,適度超前地設置了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現代服務業等專業。從效果上看,實現了賦能產業、成就學子‘雙贏’。”中國東方教育集團常務副總裁沙旭說。

在中國東方教育集團旗下的職教院校,學生正進行拆裝新能源汽車電池組實訓。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在中國東方教育集團旗下的職教院校,學生正進行拆裝新能源汽車電池組實訓。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人才培養不單單是學校的事情。

在銅陵精達特種電磁線股份有限公司,全國勞動模范蘇保信毫無保留地與他人分享、交流經驗。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2022年精達股份近300人通過高(中、初)級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其中高級工22人。

引才:“軟”“硬”兼施,吸引人才“來皖”“留皖”

“希望謀得一個實習崗位,為畢業來合肥工作打前站。”在7月19日舉行的“合肥請您來,20萬個崗位供您選”第四期現場對接會上,省外大學生劉濤如是說。

栽好梧桐樹,引得人才來。現階段,安徽“軟”“硬”兼施,千方百計吸引人才。

“合肥請您來,20萬個崗位供您選”活動現場。人民網 李希蒙攝

“合肥請您來,20萬個崗位供您選”活動現場。人民網 李希蒙攝

又是一年畢業季,為吸引高校畢業生來肥留肥,合肥使出硬招,一次性拿出20萬個極具吸引力的崗位,涉及新型研發機構、國有企事業單位、重點產業鏈企業等畢業生眼中的“香餑餑”。

“前三期現場對接會上,招聘單位共接收簡歷2.96萬余份,達成就業意向近萬人。”合肥市人社局副局長劉峰表示,系列活動既是合肥招才引智的重要載體,也是穩就業、促就業的有效舉措。

面向高校畢業生群體,安徽各地還積極“走出去”。上半年,全省共計開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動724場,達成就業意向15萬多人。

人才因城市而聚,城市因人才而興。

正在加快建設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蕪湖,集成原本分散在各部門的人才政策,於2021年起推出“紫雲英人才計劃”,通過系列具體舉措,構建起辨識度高、含金量足、吸引力強的人才政策體系。

山東小伙劉文浩,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目前就職於國營蕪湖機械廠。愛人周羽和他一樣,也是“新蕪湖人”。“這幾年,我們感受到了蕪湖的魅力和包容,也享受到了‘紫雲英人才計劃’的政策紅利。”劉文浩說,在他們小兩口心裡,蕪湖早已從“他鄉”變“故鄉”。

在“紫雲英人才計劃”推動下,蕪湖招引大學生數量由2020年的1.6萬人增至2022年的6.7萬人,預計今年將突破8萬人。

一系列招引舉措,使得各路人才紛紛來皖留皖。

安徽省人社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淨流入大學生24萬名,創下歷史新高。

“近五年,我們的博士畢業生中有35%留皖就業,聘期制科研人員中有81%留皖工作。”中國科大黨委書記舒歌群說。

在育才、引才的共同作用下,安徽呈現出良好的人才發展態勢,五年淨增各類人才410萬人。

安徽7家整車制造企業為相關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圖為江淮汽車生產線。江汽集團供圖

安徽7家整車制造企業為相關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圖為江淮汽車生產線。江汽集團供圖

用才:搭平台、強保障,把“人盡其才”落到實處

育才、引才之后,還得用好才、留住才。

汽車,是安徽頂格推動的首位產業。近年來,全省7家整車制造企業在推進產業進階的同時,也為相關人才搭建起發展平台。

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是大眾汽車集團在我國首家專注新能源汽車的合資企業。截至2022年底,大眾安徽與1500余家供應商建立起合作關系,近萬名各類人才在產業鏈上下游找到“用武之地”。

此外,今年5月,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合肥。今后,它將與德國研發總部一道,承擔大眾全新電動車平台、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研發工作,預計可為3000名以上的科技人才提供施展空間。

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青年人才切實感受到了平台紅利。

2020年,北京大學博士許錫童畢業后,進入合肥物質院博士后流動站工作。三年來,依托合肥物質院平台以及大科學裝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金支持,他先后在《自然》等頂級期刊發表文章3篇。

“我們以博士后人群為服務試點,充分利用建制化平台優勢,用好中國科學院和地方相關政策,賦能青年人才成長。”合肥物質院人事處處長王鴻梅介紹。

“搭平台”之外,安徽還強化要素保障,確保人才能夠心無旁騖地創業就業。

幾年前,呂林帶著研發團隊、科研成果從省外來到六安,成立安徽中鋼聯新材料有限公司,從事金屬復合材料的研制。幾年間,當地政府給予企業強有力的要素保障。

“我們支持企業申報、新增‘三首’產品2項,幫助他們進行供需對接和產品推廣應用。同時,借助六安市與上海市鬆江區對口合作機遇,推動企業加入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並與上海有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六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局長陳久鬆說。

在要素的呵護下,如今,中鋼聯公司已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今年上半年,產值同比增長25%。

不難看出,在安徽,“人盡其才”的局面已然形成。

當前,安徽正處在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隨著科技人才、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優勢將進一步凸顯,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人才支撐將更加牢固。

江淮大地上,人與城“雙向奔赴”的故事會越來越精彩。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