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小龍蝦”的“大夢想”
頭一天剛賣掉5000斤小龍蝦。凌晨5點,隨著一陣歡快的鬧鈴,蚌埠小龍蝦經營者朱海霆和小伙伴們,收蝦、刷洗……新一輪忙碌又開始了。
“皖C”蚌埠火了。“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17.6萬人次,好評如潮,連上“熱搜”,也重新帶火了蚌埠小龍蝦。“再累也高興!”朱海霆說出了幾代“皖C龍蝦人”的心聲。
“小龍蝦”也有“大夢想”,正如重拾信心的蚌埠人,初心不改,在堅持中等候時機,默默積蓄力量……
全國吃蝦名城
街以蝦得名,蝦以街興市。
一條街,一盆蝦,一扎啤酒,開啟一段蚌埠傳奇。
“蚌埠‘螞蝦街’上的龍蝦,說是國內龍蝦業界的‘鼻祖’一點也不為過。”蚌埠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湯二紅說,1979年,這裡自發形成了全國第一個燒賣螞蝦的露天市場。“‘螞蝦街‘紅火的時候,大家沒聽過盱眙龍蝦。”
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不足百米的街巷,螞蝦街已經成為安徽省最大的小龍蝦集散地和消費市場。高峰時期,平均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食客高達2萬多人次,蝦殼更是整車整車往外拉。
深夜,看著《蝦街十年》,這部曾獲2008年“中國十大紀錄片獎”的紀錄片,講述了吳孝懷、孫信亮、石順利等創業打拼故事,記錄了螞蝦街的盛與衰。讓人不得不感嘆——光一樣的流年。
在相當長時間裡,蚌埠小龍蝦風光不再。看著“小龍蝦”產業在別的城市風生水起,讓不少蚌埠人心裡憋著一股勁。
“一起把咱們蚌埠的小龍蝦推廣出去,讓‘嘬蝦’成為蚌埠封面。”孫信亮說,“吳孝懷在前些年去世,石順利也退居二線,當年的螞蝦街‘三巨頭’隻有我還在一線掌勺,繼續為蚌埠的小龍蝦事業拼搏。”
“小龍蝦”的大夢想
不變的是“追夢”的信念。
這些年,“皖C人”對小龍蝦的熱愛沒有絲毫減退,蚌埠餐飲界為了小龍蝦行業崛起的拼搏精神,也沒有半分消減,蚌埠這座城初心如磐,不斷尋找思路、奮力突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哪怕在最難的時候,我們也堅持‘勇往直前’。”從小穿梭在“龍蝦”間,父親和同行的叔伯們心中一直有個執念——要為重振蚌埠小龍蝦輝煌做力所能及的事,這也深深影響著朱海霆和新生代“龍蝦人”。
“即使在2022年餐飲業經營慘淡時,我們也在堅持,一邊做‘外賣’,一邊研發龍蝦新口味。”“龍蝦館現在是我兒子在做,扎扎實實做品質、認認真真做品牌。”“每一位經營者一起努力,重回C位。”……一組隨機採訪中的蚌埠小龍蝦經營者的回答,寄托著一代又一代“龍蝦人”的堅持與夢想。
“小龍蝦”的“大夢想”是走產業發展大道。形成完整的“蝦”業鏈,就要有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同時,小龍蝦產業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如飼料、水產養殖設備等。
每年的這個時候,水產專家、五河縣科技特派員王本龍,大多時間是在塘口、河邊和魚蝦一起度過。近年來,他大力推廣“稻蝦種養”農業,更健康環保,最終實現稻蝦種養雙豐收。
粼粼波光中“藏”生機。湯二紅介紹,2022年,全市小龍蝦養殖面積12.73萬畝,小龍蝦產量1.6萬噸,以“稻蝦種養”模式為主,沿茨淮新河、芡河兩岸以及沱湖周邊區域相對集中。與湖北、江蘇等地區相比,蚌埠“蝦”業在強鏈、補鏈、延鏈方面仍有許多功課要做。
打造品牌助推“出圈”
“五一”假期,蚌埠“吃掉”多少小龍蝦?
輾轉多處,未得到相關統計數據,暫時也無法考証。
然而,我們從王本龍以及游客的話語中,也能窺出一些端倪。“我們每天向市場供應40000斤小龍蝦,讓游客們品嘗到個頭大、品質好的小龍蝦。”“專門從安慶到蚌埠,連續吃了2天小龍蝦,沒吃夠……”
“蚌埠小龍蝦‘出圈’,我們再忙也高興!我們離夢想又近了一步。”從父輩開始,朱海霆家從事小龍蝦行業,有40多年。
為了讓游客們吃得舒坦,“小龍蝦”們一呼百應,積極響應蚌埠市政府號召,當好東道主,打折等各種優惠誠意滿滿,竭盡全力展示著友善好客。
隨著蚌埠小龍蝦的走紅,甚至有網友總結了一套吃蚌埠小龍蝦的專用手勢,“掐住蝦頭、蝦尾,反方向一擰,再一拉”,肥肥白白的蝦肉帶著金色的蝦頭膏就會出現在眼前。
“蚌埠‘爆紅’,小龍蝦‘出圈’,是順勢而為的自然融入,也是主動作為的必然結果,政府、商戶、市民、游客,都發揮著積極作用。”安徽財經大學教授張廷海說,“我們的城市對於每一個產業甚至每一位市民而言,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滿’的關系,同頻共振,彼此賦能。”
“這就是一次生動的實踐。”張廷海建議,面對眼前的“出圈”,既要抓住“流量密碼”,集聚短期消費主體,更要從長計議,因地制宜做優做強小龍蝦產業鏈,以大型市民活動和蚌埠龍蝦主題宣傳活動為契機,持續提升龍蝦產業吸引力,推動城市的“熱度”始終“在線”, 打造全國“叫得響”的“蚌埠小龍蝦”區域品牌。(周芳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