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走進合肥市一院重點科室系列報道:

合肥市一院骨科:用足“繡花”功夫 做好健康“守門人”

2022年10月19日10:11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合肥10月19日電(周坤) “劉奶奶,今天感覺怎麼樣,身體有沒有哪裡痛啊?”看見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合肥市骨關節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寧仁德來查房了,78歲的劉奶奶從病床上下來迎接,“寧主任,真的非常感謝你,手術做得好哇……”

“精神好、腿腳活動也利索,看來恢復得不錯呀。”寧仁德一邊說著,一邊把劉奶奶扶回了病床,細心地幫她檢查著右腿腿部傷口的恢復情況。趁著寧仁德檢查的間隙,劉奶奶向記者說起了她的故事。

多年前,她左腿腿骨變形、疼痛難忍,在寧仁德的幫助下成功治愈出院。這次,她的右腿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於是她再次找到寧仁德進行手術,術后第二天她便能借助助行器下床活動,“每位醫生都很好啊,技術同服務態度都好!”談話間,劉奶奶多次豎起大拇指稱贊。

百姓爭相贊頌的背后,是合肥市一院骨科20年來辛勤耕耘與不斷進取。

在干淨整潔、明亮通風的骨科病區,現代化舒適病區已經完全取代了以前簡陋嘈雜的病房。目前,合肥市一院骨科擁有7個標准的現代化病區,醫護人員90余人,引進多台先進設備,可熟練開展微創技術、快速康復等多項創新技術。

寧仁德檢查患者傷情。合肥市一院供圖

寧仁德檢查患者傷情。合肥市一院供圖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技術在變,但合肥市一院醫院骨科人的“繡花精神”卻延續至今。     “骨科的手術就像繡花一樣,不能操之過急。醫生的每一次切割、分離等操作都需要非常精確,否則術中失之毫厘,病人在術后的功能恢復就會差之千裡。”寧仁德解釋道。

在骨科,科室面對的患者平均年齡六十七歲,甚至有的是八九十歲,因為關節磨損不可逆需要關節置換。隨著技術的發展,高年齡並不是關節置換的手術禁區,操作嫻熟的醫者,僅30分鐘—60分鐘就可以順利完成整台手術,做到出血少、創傷小、麻醉時間短,為后續康復創造條件。

但這些患者通常合並很多內科病,心、肺功能不全,帶來血壓、血栓等系列難題,手術風險較大。因此,對每一名患者,寧仁德都要求醫生都要仔細分析病情,查閱資料,精心診治,對待每一個細微環節都要有極強的責任心。

每做完一個手術,隻要有需要,寧仁德都願意把聯系方式留給患者。寧仁德坦言,這樣一來,自己經常要隨時回復患者的咨詢,但他一點也不嫌煩,“關節、運動損傷患者的康復所需時間較長,康復的好與壞,與醫生的指導有很大的關系。患者來自天南地北,微信電話能解決的問題,就不必他們折騰來醫院一趟……”

寧仁德帶領團隊學習創新。合肥市一院供圖

寧仁德帶領團隊學習創新。合肥市一院供圖

“看著許多患者坐著輪椅入院,高高興興走著回家,就是從醫最大的快樂。” 寧仁德醫生笑說,當看到一個個患者因自己的救治而痊愈出院,這其中滿滿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時至今日,數以萬計的骨傷患者從這裡康復走出,合肥市一院骨科團隊在群眾中擁有良好的口碑,成為安徽省臨床重點專科。

面對骨科團隊獲得的成就,骨科帶頭人寧仁德並沒有滿足於現狀,“學科要發展,我們不能隻滿足於當下,既要傳承、更要創新!”

如今,寧仁德將眼光轉向了眼下正熱門的手術機器人。“我們正在引進一種智能關節手術機器人,可以幫助醫生實現手術中的精准測量,從而讓骨科手術變得更精細,讓傷口更小。”提起這些設想,寧仁德的眼中閃露著光芒。 

(責編:范曉琳、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