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民生福祉 憧憬美好未來

近日,合肥市民在位於該市廬陽區的紅府超市亳州路店購買“惠民菜”。 本報通訊員 方好 攝
10月13日,蕪湖市繁昌區城關幼兒園早托班的孩子在吃早餐。近年來,繁昌區積極實施安心托幼行動,讓“幼有所托”成為惠民常態。 本報通訊員 楊華 攝
10月15日,淮北市杜集區梧桐村村民在運動健身。近年來,該區因地制宜推進“15分鐘健身圈”建設,滿足群眾就近健身需求。本報通訊員 王文 攝
在歙縣大山深處的璜田鄉胡埠口村,村民錢政達養殖的85萬尾魚暢游在天然泉水中,准備上市。
“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期待有更多的惠民政策出台。”錢政達曾是村裡的貧困戶,如今成為泉水魚養殖大戶的他,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期待。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彰顯初心的一系列民生政策及其成效,猶如冬日的陽光,溫暖著百姓生活,激發了安徽省廣大干部群眾的奮斗豪情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擺脫貧困
在鄉村振興中大顯身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這十年中,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持續奮斗、5年脫貧攻堅,全省48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0個國家級和11個省級貧困縣全部摘帽,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一批曾經的貧困戶“逆襲”成為養殖能手——
顧學福是界首市舒庄鎮大顧村的脫貧戶,因身體問題無法外出務工,生活拮據。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他開始養鴿。顧學福養的鴿子從剛開始的幾百隻,發展到現在的3000多隻,如今年收益在4萬元以上。
“沒有脫貧攻堅政策,哪有我現在的好日子?下一步,我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實行機械化投料、清掃,提高效益。”顧學福說。
在蒙城縣楚村鎮盧溝村村民慕燈會的養殖場,記者看到幾十隻山羊正在歡快地進食。2019年,在當地政府和村“兩委”的幫扶下,慕燈會利用小額信貸發展山羊養殖並成功脫貧。2021年,慕燈會一家年收入超過7萬元,今年有望突破10萬元。
“我是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才有了現在的幸福生活。”慕燈會感激地說。
“我們脫貧戶的好日子還在后頭呢!”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村民紀道明說。
2003年,紀道明的妻子在外務工時不幸被卡車撞傷,家庭因此陷入貧困。
2014年,在梅山村“兩委”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紀道明開始養牛,規模不斷擴大,今年收入有望超過15萬元。2019年,紀道明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中國好人”等榮譽。
農村的“三變”改革,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
10月13日下午,宣城市宣州區澄江街道花園村村民陳春蘭和腰鼓隊隊友們一起來到城區的府山廣場參加腰鼓表演。
“年輕時哪會想到我老了能過上年終拿分紅、每月有養老金的生活。”今年60歲的陳春蘭說。
花園村是城中村,在城市建設中,村裡土地被征用,村集體積累了1400多萬元集體資金。是一分了之,還是做大蛋糕?村委會選擇了后者。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花園村在全省率先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率先拿到合作社工商營業執照、率先實行村集體資產自主經營,被譽為“安徽股改第一村”。花園村先后創辦了幸福花園老年公寓、金色花園酒店、花園農副產品配送中心、花園餐飲等7個項目,解決了就業問題,壯大了集體經濟。從2018年開始,花園村連續4年進行分紅,總額達到434.7萬元。
“能夠見証農村的美麗蝶變,我感到十分自豪!我相信黨的二十大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紅利。”陳春蘭說。
農民工創業孵化園,為城鄉建設培育人才——
今年62歲的鄭臻,曾是合肥市肥東縣偏遠鄉鎮農民,從事建筑施工30多年,先后在天津、青島等地務工。前些年,鄭臻回鄉落戶合肥市瑤海區。2020年1月,瑤海區建成安徽省首家建筑農民工創業孵化園,從此,鄭臻和他的工友們有了自己的“幸福驛站”。
除了生活上的保障服務外,園區還為農民工及創業者提供實名制登記、技能培訓、就業推介、工商代辦、法律咨詢等20項孵化支持。2020年,鄭臻成立了建筑勞務公司——安徽臻疃建筑勞務有限公司,實現了創業夢想。
“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夢想成真。我們要乘著黨的二十大的東風,繼續努力,在建設美麗城鄉中貢獻力量。”鄭臻說。
枝葉關情
在改善民生中沐浴陽光
民生問題關系千家萬戶。
十年來,安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2012年至2021年,全省各級財政累計安排民生領域支出4.9萬億元,平均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3.9%,年均增長9.4%。其中,民生工程累計投入9134億元,年均增長10.6%,人均受益1.5萬元。民生工程群眾滿意度連續10年保持在85%以上,密切了干群關系,讓群眾看到變化、見到成效、得到實惠。
扎實推進民生工程,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業是民生之本。10月14日,記者聯系到家住池州市東至縣葛公鎮同春村的高校畢業生張樂時,她已經在安徽信息工程學院工作了。
“多虧了黨的政策好,我父親住院和手術費用可以報銷大部分。讀書期間,助學金也保障了我的生活費用。畢業后,東至縣人社局幫扶專員還主動幫我准備面試。”張樂說,“現在,村裡給母親介紹了一份保潔工作,我也可以自己掙錢了。相信未來的生活一定越來越好。”
讓人人享有健康醫療服務。在桐城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看到女兒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地穿珠子,江女士欣慰不已。
“孩子患有自閉症,之前除了會叫‘媽媽’,其他什麼話都不會說。通過這3個多月的康復訓練,現在表達語言能力提高了,還會做一些簡單的手工活。”江女士說。
今年以來,桐城市殘聯聚焦殘疾兒童基本康復需求,成立桐城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目前,已有237名殘疾兒童接受康復訓練。桐城市殘聯理事長陳瑛表示,該市殘聯將加強與其他部門聯動,努力實現殘疾兒童“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
老舊小區改造讓生活更有溫度。“這些年開展了老舊小區改造,居民區的邊邊角角利用起來了,體育健身設施多起來了,環境也整潔起來了,老百姓時時處處都能活動、休閑,生活變得多彩了。”銅陵市銅官區幸福社區居民郜龍海高興地說。
記者從社區廣場出發,步行約五六分鐘,看到一處彩色瀝青休閑場地,不少老年人在使用體育設施鍛煉,還有很多孩子正用滑板車“沖浪”。
十年來,銅陵市累計改造老舊小區154個,惠及百姓近10萬戶。
家門口暢享文化空間。10月13日上午9時,“軍旅迷”劉延熹准時出現在馬鞍山市當涂縣南營悅書房。他倒好一杯熱水,捧上一部小說,一待就是一上午。眉發花白的劉老,隻要捧起書本便精神十足。
目前,當涂縣包括縣圖書館在內,已建成10個城市閱讀空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15分鐘閱讀圈”體系,日均接待3500余人次,節假日在5000人次以上。
實施暖民心行動,讓政府“干的事”精准對接群眾“盼的事”——
“安心托幼”托起美好未來。10月12日,淮南市田家庵區第一幼兒園內,2歲女孩楊方姝妍在托育老師的照顧下專心地擺弄著智力玩具。她的父親告訴記者:“我們夫妻倆都要上班,老人隻能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的早教一直是我們擔心的事情。現在好了,有了專業的托育園,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了。”
今年以來,田家庵區持續開展十項暖民心行動,由區教體局牽頭的“安心托幼”行動,已完成新增托位數1002個,新增公辦園學位700個。2022年秋季學期,幼兒園延時服務實現全覆蓋。
老有所學,不僅學得了,還能學得好。10月13日,在滁州市全椒縣襄河社區老年學校國學堂,學員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書法、繪畫,學習古琴、京劇表演。
全椒縣正聚焦“學得了”“學得好”目標,整合盤活全縣現有各類存量設施資源和師資隊伍,開發了一批通用課程和老年人喜聞樂見的特色課程。該縣老年大學的教學樓建筑面積從最初的83平方米擴展到5700多平方米,而且新增了烹飪、京劇、瑜伽、健身花棍等新課程,學員600多人,共開設29門課程、35個教學班。
“從今年9月開始,襄河社區在太平古城老年學校開設了古琴班,圓了我的夢想。”襄河社區老年學校國學堂學員黎玲對記者說,相信黨和政府會更加關注關心老年群體,讓老人都能老有所學、學有所樂、學有所獲。
豪情滿懷
在踔厲奮發中期冀未來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十年砥礪奮進,擁抱美好生活。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安徽省廣大干部群眾以昂揚的激情、奮斗的姿態,表達對盛會的美好期待。
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升級——
在蚌埠市固鎮縣連城鎮強樓村,脫貧戶王偉平一大早就在村道上打掃衛生。
“得益於黨的好政策,讓我在家門口有了謀生的工作,家裡孩子上學、老人就醫都得到保障。現在我們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有了獨立的水沖式廁所,日子越過越好。”王偉平說,“我們熱切期盼有更多增進民生福祉的好政策、好措施,讓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升級。”
10月11日,午后的暖陽照在濉溪縣郵電局家屬院,幾位老人正聚集在小區的一角,開心地聊天。
“雨污分流改造、修建道路、劃停車位……老舊小區整治,讓我們這個老小區有了大變化。”今年66歲的王進兵提起小區的變化,笑得合不攏嘴。他說:“黨的二十大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大事、要事、喜事,我們期盼出台更多惠民政策,讓更多老百姓共享發展紅利。”
期盼文化公共服務更加普惠——
蕪湖市弋江區長江之畔靜謐的江灣書院,讀者或在書架前挑選書籍,或落座一隅,沉浸在書香世界裡。
黨的十八大以來,蕪湖市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致力打造“書香蕪湖”,促進全民閱讀,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突出公益性質,建設以免費閱讀、文化展示、文化休閑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間,構建“十五分鐘閱讀圈”。
目前,蕪湖已建成“城市書房”30個,共接待讀者超過120萬人次。弋江區文化旅游體育局副局長丁萃蓉表示,對黨的二十大充滿期待,相信文化事業將迎來新的輝煌。
期盼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10月13日上午,淮南市壽縣正陽關鎮花門村村民劉安貴在晾晒剛剛收獲的水稻。
“如今,我養了11頭牛,種了10畝多水稻,家屬在外務工,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我期待黨的好政策更多關注鄉村發展,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劉安貴告訴記者。
9月3日,宿州市碭山縣採購的100台新能源電動公交車正式運營,新公交車線路覆蓋碭山縣各鎮(園區)各行政村(社區)。
“作為退伍軍人,我可以免費乘坐公交。”碭山縣周寨鎮50多歲的村民周軍海說,他期望能夠出台更多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政策舉措,早日實現鄉村振興。
“黨的二十大即將勝利召開,希望有更多針對進城務工年輕人的利好消息,在購房、子女上學等方面給予更多政策支持,讓我們能更好地融入城市。”高中畢業來到亳州市區打工的外賣小哥陳飛滿懷期待地說。
(本報記者 吳江海 沈宮石 安耀武 武長鵬 何雪峰 羅寶 張敬波 丁賢飛 豐靜 袁野 孫言梅 賈克帥 劉洋 柏鬆 羅鑫 阮孟玥 陳成 本報見習記者 班慧 綜合報道 本報記者 鄒寶元 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