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十年堅守創新 隻為黃梅飄香
9月26日,2022年安慶“十一”黃梅戲展演周將在市黃梅戲藝術中心拉開大幕。
按照“三年一大節、每年一小周”的舉辦周期,2022年,展演周已經來到第十個年頭。
十年堅守,展演周已經成為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的重要補充、戲曲交流的展示舞台、一年一度的藝術盛會、文化惠民的群眾節日……
十年創新,展演周形式在變、內容在變,每年都有新突破、每年都有新看點,但“藝術的盛會、群眾的節日”的初心,從未改變。
藝術的盛會 群眾的節日
“開幕式演出《鳳鳴聲聲 梅花朵朵——“喜迎二十大”致敬經典黃梅戲演唱會》,邀請全國黃梅戲梅花獎獲得者匯聚安慶,共同致敬嚴鳳英、王少舫等黃梅戲先輩大師”;
“省內11家黃梅戲劇團15台優秀黃梅戲大戲將在展演周期間集中線上展演”;
“開展黃梅戲小戲暨地方戲曲展演、黃梅戲校園課間操展演、黃梅戲廣場舞展演、‘跟著名家唱黃梅’網絡模仿秀等活動”……
9月19日下午,2022年安慶“十一”黃梅戲展演周新聞發布詞一公布,便引起廣大戲迷關注——“又有黃梅戲看了”。
展演周,是藝術的盛會,向來如此。
2013年,展演周共組織了9台16場黃梅戲劇目展演、8場廣場黃梅戲匯演、100場黃梅戲電影展播;
2014年,13台黃梅戲大戲輪番登場,25台精品小戲參加展演,民營院團首次登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5000多名戲迷觀看;
2016年,8台黃梅戲劇目展演,韓再芬、黃新德、吳亞玲、王琴等10位黃梅戲“梅花獎”獲得者登台演唱黃梅戲經典唱段;
2017年,開幕式演出“尋梨園之根”,首次全景式展示安慶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曲藝術,國外演出團體首次登台,首次開展“京黃故裡”石牌戲會、接連9場大戲傳承經典黃梅;
2020年,疫情之下,展演周並未缺席,15台黃梅戲優秀劇目、22部黃梅小戲讓戲迷過足“戲癮”……
十年間,走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戲曲的道路上,安慶創排精品劇目、培育領軍人物,把黃梅戲藝術不斷推向新的高峰。“每一場藝術盛會,都是上一年豐碩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倒逼著下一年黃梅藝術再攀高峰。”市文旅局總工程師王勇介紹。
一個盛會,一個劇種,在堅守中生生不息,廣大群眾也在盛會中享受文化大餐、黃梅盛宴。
2013年的黃梅戲展演周,為群眾搭建11個市縣兩級劇場、23個城區文化舞台,將“好戲演給百姓看”;頒獎儀式上由本土演員、院校師生、民間團體、戲迷票友等同台演出,戲裡戲外、台上台下都讓群眾當主角;推出10元起惠民票價、公益性專場演出……展演周真正成為了“群眾的節日”。
十年間,展演周將惠民樂民進行到底。惠民票價、公益性專場演出、黃梅戲電影展映,廣場文藝天天演……展演周期間,安慶“處處是舞台、天天有演出”,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精彩假期,選擇在黃金周來安慶,“白天看景、晚上看戲”的人也越來越多。
“讓人民群眾花很少的錢,甚至不花錢,來共享黃梅戲傳承發展的成果。”“讓藝術的盛會成為群眾的節日”,猶如春風化雨,滋潤了人們的心田。
2022年的黃梅戲展演周,開展了“我最喜愛的黃梅戲”網絡投票活動,由群眾網絡投票選擇喜愛的劇目,同時首次開展“跟著名家唱黃梅”網絡模仿秀等活動,將惠民樂民搬到了“線上”,惠及更多群眾。
堅守中創新 傳承中發展
“藝術的盛會、群眾的節日”,這一辦,就是十年。
走過十年,舉辦6次,在堅守中創新,展演周次次辦,次次都有新看點。
2013年,打出“黃金周哪裡去?到安慶看黃梅戲”口號,“白天看景·晚上看戲”開始成為安慶文化旅游品牌;
2016年,開幕式“把黃梅戲梅花獎演員請回家”,首次舉辦全市地方稀有劇種展演、“黃梅戲進校園”成果展演;
2019年,首次開通網絡售票便民服務平台、開展黃梅戲“網紅”評選、“黃梅戲變裝換臉”,安慶“處處是黃梅”的景象從公園、劇場、小區走到“網上”……
2020年,展演周首次從“線下”走到“線上”,推出五大雲端活動——“雲劇場”“雲課堂”“雲賽場”“雲商城”“雲推介”……
在堅守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2022年的展演周,也是如此。
“本次黃梅戲展演周將打破實體劇場、廣場的邊界,降低觀演門檻,積極搭建媒體傳播矩陣,並在活動內容上積極拓展。”副市長王趙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比如,利用“互聯網+”模式,開展黃梅戲精彩節目、優秀劇目、創新作品、推廣活動的線上展演,多角度呈現、多渠道傳播,用科技賦能藝術傳承;
比如,首次變藝術大餐“送餐制”為“點餐制”,11家黃梅戲院團的23部大戲接受網友投票,遴選出今年黃梅戲展演周15部參演大戲;
比如,首次舉行黃梅戲校園課間操展演、黃梅戲廣場舞展演、廉潔文化戲曲展演……
守正創新,隻為黃梅飄香。展演周正在用“新”,讓黃梅戲離時代更近、離群眾更近。(記者 江月)
來源:安慶新聞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