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聲
《人民日報》( 2022年06月02日 第 18 版)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圍繞如何結合實際抓好意見貫徹落實,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記者採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請他們談談意見建議。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盧天錫:
加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縣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既有利於適應農民日益增長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又有利於輻射帶動鄉村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有利於強化縣城與鄰近城市的銜接配合。要提高縣城輻射帶動鄉村能力,促進縣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統籌銜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實現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一是要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加大鄉村道路改造提升力度,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建立城鄉統一的基礎設施建設、管護運行機制。二是要推進縣城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建立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推動醫療、教育資源向鄉村輸送,解決城鄉資源不均衡問題。三是要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設施,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打通農村物流“最后一公裡”。
(本報記者 張天培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賀州市委書記李杰雲:
合理定位縣城主體功能
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實現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
優化布局,不斷完善服務保障體系。把更好滿足群眾需求擺在首位,以服務老百姓為目的,合理定位縣城主體功能,優化縣城市政設施,完善醫療衛生體系、擴大教育資源供給、發展養老托育服務、優化文化體育設施、完善社會福利設施。
因地制宜,穩步有序開展縣城建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嚴守耕地和生態保護紅線,以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為目標,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堅持合理開發與保護利用並舉,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尊重規律,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傳承延續歷史文脈,厚植傳統文化底蘊,推進生產生活低碳化,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多領域滿足居民文化和生態需要,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本報記者 龐革平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熊曉冬:
分類引導縣城發展方向
我國縣城數量大、類型多,發展路徑多樣,要尊重縣城發展規律,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變化趨勢,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功能定位,統籌縣城生產、生活、生態、安全需要,合理確定不同類型縣城的發展路徑。
加快發展大城市周邊縣城。支持位於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圍內的縣城融入鄰近大城市建設,發展成為與鄰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衛星縣城。
合理發展農產品主產區縣城。推動農業現代化,加強縣城的農業商業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延長農業產業鏈,為有效服務“三農”、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有序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為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支撐,有序推動超載人口轉移,保障縣城的基礎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支撐縣域的生態產品供給。
(本報記者 姜曉丹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聯合會副會長徐淙祥:
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縣城是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天然載體。推進縣城建設,產業是基礎,要根據不同縣城實際情況,大力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激發內生動力,通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縣城產業支撐能力。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區位優勢,在糧食主產區和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地區,可以依托糧食優勢,延長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制造及其配套產業,比如農資供應、技術集成、倉儲物流等﹔在旅游資源稟賦較好的地區,培育文化體驗、休閑度假、特色民宿、養生養老等相關產業。
發揮外部優勢,充分利用自身平台優勢增強縣城產業承載能力。縣城應該充分利用交通、基礎設施、土地等優勢,有選擇地承接附近大中城市的產業轉移,尤其是符合自身發展優勢的產業轉移。依托各類開發區、產業集聚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等平台,引導縣域產業集中集聚發展,吸引外地人才,鼓勵農民進城就業,最終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
(本報記者 徐 靖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