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鳳陽,尋一曲流轉不息的花鼓之歌

“白雲千裡過長江,花鼓三通出鳳陽。”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
清亮悅耳的唱詞,靈巧娟秀的身姿,鏗鏘有力的鼓點,精妙入神的表演,悠悠長河中的一首首花鼓曲調,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花鼓將安徽鳳陽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
鳳陽花鼓表演。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鳳陽縣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大自然的厚愛饋贈給鳳陽一方名山勝水,也造就了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當春日的暖陽恣意傾斜在縣城的每個角落,那點點斑駁似乎模糊了明中都的波瀾壯闊,卻照亮了新時代“敢想敢干”的小崗精神。伴著悠揚的花鼓漫步鳳陽,信手拾取這些時光碎片。
鳳陽花鼓又稱雙條鼓,是一種集曲藝、歌舞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它誕生於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最早是社事中娛神歌舞的表演以及勞動之余消遣娛樂的小調,后來隨著民間藝人的腳步走遍各地。新中國成立后,受到周總理的高度贊揚,稱它為“東方芭蕾”,此后更是紅遍四海。
隻見舞台上姑娘們頭簪紅花,身著明艷大氣的演出服,猶如展翅翱翔的鳳凰。左手擎著一隻小巧玲瓏的手鼓,鼓面上畫著一隻翩翩起舞的彩鳳,右手四指分開夾執兩根半米長的鼓條,隨著旋律在鼓面上翻飛,旋轉的身姿顯得無比輕盈靈動,清脆的歌喉猶如黃鸝般動聽。
“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也不會唱,單會唱個鳳陽歌......美好的夢想唱不盡,鳳陽人生活幸福多......”這首改編自鳳陽花鼓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鳳陽歌》,唱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變化,演出伊始,台下觀眾便跟著哼唱,待到一曲終了,歡呼聲更是一陣高過一陣。
每逢良辰喜事,鳳陽人都會用花鼓來迎接賓客,傳遞歡快的心情。春節、元宵等節慶時還會有大規模的花鼓展演,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為節日更添一份活力。鳳陽花鼓在600多年的傳承中,已經成長為一種表達情感、寄托心靈和贊美生活的藝術,不僅承載著鳳陽地區的悠久文化,在鳳陽人民的生活中也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千年流淌的淮河文明,不僅孕育出鳳陽花鼓這顆藝術明珠,還誕生過一個造就鳳陽花鼓的人物,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69年,朱元璋在家鄉興建中都,這座皇城極盡豪華侈麗,有詩“中都豐鎬遺,宮闕兩京陟。千裡廓王畿,八屯拱宸極”追憶了當年的盛況。2022年3月,明中都遺址成功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座歷經六百多年的都城,訴說著歷史興衰。
滁州市鳳陽縣明皇陵神道。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沿長安街進入即是承天門遺址,這裡是游覽皇城的入口,一路向北,視野豁然開朗,隻見一條七八十米寬的護城河如玉帶蜿蜒,岸邊滿目紛繁花海,在風中搖曳著洒落芬芳,與恢弘的宮城相映襯,凝成一道別具韻味的風景,生命的色彩是如此震撼人心。
滁州市鳳陽縣明中都宮城南護城河外美景。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再向北走,就來到了皇城的午門。城門基部總長500多米的白玉石須彌座上,龍鳳、麒麟、牡丹、芍藥等浮雕連綿不絕,足有430余個,栩栩如生的模樣為冰冷的石頭注入了生命,也可以窺見當年中都城豪華侈麗之一斑。視線順著石刻的精致紋路游走,如同穿越時光隧道,看到古代匠師們雕飾奇巧的用心模樣。遙望皇城三大殿,又仿佛聽到車馬人群喧鬧之聲,看到殿宇宮闕巍峨之狀。
滁州市鳳陽縣中都城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午門。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明中都位於鳳陽中心,不遠處的熱鬧市井正可尋訪些特色美食,洪武豆腐就是其中一道。外觀是一道圓潤柔嫩、汁明芡亮的炸豆腐,待到輕咬一口薄薄的外皮,內裡的豬肉末、蝦仁末餡料便爽滑地溜入口中,細品肉嫩脆香,甜酸別致,令人回味無窮。
漫步在鳳陽街頭,逛一逛藍天白雲下的中都皇城,賞一賞晚霞日暮下的鳳陽花鼓,嘗一嘗民間故事裡的特色菜肴,用腳步去丈量、用心靈去感受這個山奇水秀、人杰地靈的縣城。(楊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