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烈山區細繪鄉村振興戰略美好願景“施工圖”

初春三月,萬物勃發。位於淮北市烈山區的東部新城裡,一座城市綜合性生態休閑公園——花山公園即將與市民見面。七賢閣、花山茗樓、七賢書院等古建單體,少年游嬉區、市民健身區、文化娛樂區、花卉觀賞區等功能區,將讓市民回歸自然、放鬆精神。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基礎之一。“烈山區以市場的邏輯和資本的力量,來助推鄉村生態治理。”烈山區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烈山區對化家湖、新北沱河、閘河、龍脊山水庫等水體進行綜合治理,促進生態環境提升﹔加大對泉山、臥龍山、花山等採石宕口的生態環境治理,打造群眾休閑公園,並與江蘇國晟資本合作,利用治理採石宕口盈余資金,發展鄉村振興產業。
“山又高來水又深,一根井繩十八斤,砂漿坷垃硌腳心,有女不嫁榴園村……”一曲民謠唱出了烈山鎮榴園村村民曾經生活的困苦。如今,信步在榴園社區,這裡有四季榴園國家4A級景區、明清石榴園精品民宿、交易大市場、四眼井紀念館……村子實現了華麗轉身。而依托石榴特色產業形成的一系列深加工產品,如石榴汁、石榴酒、石榴盆景等都成了群眾增收的重要手段。
同樣,在宋疃鎮的和村,該村擁有梨園1200畝、桃樹600畝、蘋果樹近萬畝,“和村蘋果”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現在,村子形成春季花香四溢、秋季碩果累累的天然美景。通過端穩“果盤子”,群眾腰包早已鼓了起來。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烈山區鄉村基礎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使得鄉村旅游異軍突起。宋疃鎮立足實際,以村落為載體,融合傳統民俗文化以及豐富的農業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我們將以建設七彩和村農旅小鎮為契機,緊緊圍繞‘和村蘋果’這一特色產業基礎,再打造出特色的旅游品牌,給群眾致富增收再添手段。”站在已經動工大半個月的農旅小鎮建設現場,和村黨總支書記李端坤對筆者描繪著未來鄉村振興的遠景。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去年,烈山區投入1445萬元,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年治理、轉運農村生活垃圾約5.5萬余噸,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行走在烈山,你會發現田疇更綠了,村庄更美了,農民的生活更方便了。
10.2公裡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工程、9公裡農村公路養護工程大中修項目已全部完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的5.2公裡毛頭山森林防火道路完成施工,4公裡人行防火通道二期工程完成鋪砌。農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達標20家,培訓具有執業(助理)醫師的村醫9名、鄉村醫生118名……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就要加快補齊公共基礎設施等突出短板。去年,烈山區投入鄉村振興專項債資金9000萬元,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變的不只是村容村貌,還有人心。“吳佳瑜老師是我們村裡年輕人的榜樣,她影響了許多人。”古饒鎮趙集社區道德評議會會長、黨總支委員趙丹講述著“淮北市最美媳婦”、趙集小學教師吳佳瑜愛老敬老的感人事跡。吳佳瑜的婆婆去世后,特別是2017年公公腦梗住院以來,她在完成教學工作之余,悉心照料老人,成為流傳在趙集的一段佳話。
民風淳,鄉村興。烈山區持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破立並舉,積極培育新型社會主義文明鄉風。通過創新多種舉措、開展多樣活動,不斷催生農村原生動力,使農村精神文明、群眾面貌等煥然一新。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烈山區鄉村振興局負責人介紹,去年以來,烈山區對全區勞動力進行全面摸排,將76705名勞動力納入信息庫,其中區域外30038人,不僅切實解決了企業用工和農民就業需求問題,還增加了群眾收入。同時,調整區鎮村三級幫扶干部40余名,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00人、農機大戶260人、新型經營主體66人。
“烈山區正一步步把鄉村振興的‘設計圖’變成‘施工圖’。下一步,將在產業、人才和資金方面持續發力,為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聚勢賦能,真正發揮先行示范區的引領作用。”烈山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劉露 鄧亞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