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人民日報看安徽>>朱思雄

“中國聲谷”開啟“智能之門”

——來自合肥的調查

本報記者 朱思雄 冉永平 陸婭楠 李心萍
2021年08月04日06: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科大訊飛AI學習機新品體驗區,講解員正在介紹產品功能。資料圖片

翻開被稱為“中國聲谷”的安徽合肥市智能語音集群2020年成績單,集群入駐企業達1024戶,實現營業收入1060億元。歷經8年多發展,“中國聲谷”完成“雙千”目標。

論體量,“中國聲谷”實在“小”,論地位,它卻入選第一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國聲谷”憑什麼成為智能語音先進制造業集群?記者走進安徽合肥市進行了實地調查。

智能產品不斷涌現

每棟樓都隱藏著“最強大腦”,高效服務遠隔千山萬水的用戶

走進安徽安慶市第一人民醫院,隻見自助挂號機前排起長隊,就診者用手對著空氣“點點點”,設備隨即“吐”出挂號單。

這台設備叫無接觸自助挂號機,由東超科技研發,採用了可交互全息空中成像技術,讓就診者不需要觸屏、不需要按鍵,直接用手在空中“比劃”,就能完成挂號、繳費等操作。

鏡頭轉向安徽淮南市壽縣三覺鎮中心衛生院,董埠村村民權循芝正在看病。

“頭暈一個多星期了,右腿也沒有力氣,大夫您幫忙瞧瞧……”經過一番詢問,值班醫生余中平初步診斷權循芝為“腦供血不足”。可是,當余中平在病例系統內填入權循芝的以往病症和當前病兆后,系統卻跳出紅色提示框:“懷疑患者為‘腦梗死’,建議CT檢查。”余中平連忙安排CT檢查,結果顯示,權循芝果然患有“腦梗死”。

這個避免誤診的系統是科大訊飛研發的“智醫助理”。2017年,“智醫助理”就以456分通過了國家臨床執業醫師筆試測試,成績超過了96.3%的人類考生,是一名妥妥的“學霸”。如今,“智醫助理”已在國內200個區縣進行輔助接診,幫助3萬余家基層醫療機構的5萬名基層醫生,日均提供超40萬條輔助診斷建議,惠及5000萬名患者。

在距離淮南市70公裡左右的合肥市220千伏游樂變電站,自動預警系統在幫大忙:“請注意!88、89號蓄電池電壓異常!”“28分貝,419開關櫃內超聲波局放數值超標!”……

這個變電站“全科醫生”,由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共建單位共同研發,像人類一樣擁有自己的視覺、嗅覺和聽覺。

它的“眼睛”是一系列感知型攝像機和巡檢機器人,可不間斷查看變電站的各類情況﹔它的“鼻子”是各類傳感器,能靈敏地探測到17種有害氣體﹔它的“耳朵”是智能聲紋設備,通過聲紋識別技術判斷設備的運行狀態,不僅如此,它還配備了類腦邊緣盒子,相當於擁有“大腦”,可以將所有的信息進行實時處理,精准定位故障,第一時間發出警報。據介紹,合肥供電公司計劃在年內完成城區123座變電站“全科醫生”全覆蓋,以提升城市供電可靠性。

東超科技、科大訊飛、中科類腦,這些企業都有個共同的“家”——“中國聲谷”。而這裡出品的智能產品不僅限於醫用、工業用,也服務於個人消費。“我想買明天從上海到北京的高鐵票。”按住咪鼠鼠標的語音鍵說話,瀏覽器即可自動打開相關頁面,讓你輕鬆買到車票。戴上華米智能手表,測血氧、心率,還能監測睡眠,離線支付。

從最底層的算法、算力,到應用的開發,再到維護數據、網絡安全的軟硬件,“中國聲谷”裡每一棟不顯眼的小樓,都藏著一顆甚至幾顆“最強大腦”,高效服務遠隔千山萬水的用戶。作為我國首個定位於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谷”已服務電力、物流、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各領域,助力人工智能產品連接千城百業,走入千家萬戶。

“大創客”帶動“小創客”

由一個龍頭企業帶動形成一個產業,進而壯大為一個生態

回顧“中國聲谷”的發展歷程,其成立、萌芽、壯大都離不開一家企業——科大訊飛。可以說,這是由一個龍頭企業帶動形成一個產業,進而壯大為一個生態的集群。

——“大創客”孵化“小創客”,智能語音產業生根發芽。

20多年前,從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后,劉慶峰帶領十幾名年輕人創辦科大訊飛,一頭扎進語音技術的開發中。隨著企業的成長,劉慶峰意識到,隻有開放自己的資源和能力,形成產業鏈與生態體系,才能夠生生不息。於是,2010年科大訊飛正式建立了語音開放平台。

平台的建立讓科大訊飛的不少員工燃起了創業熱情。“訊飛平台上有語音識別、語音合成等多種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我迫切希望能把這些技術轉化為產品。”2015年,80后馮海洪從訊飛辭職,創辦了咪鼠科技,並一舉獲得了老雇主科大訊飛的投資,一路快速成長。截至目前,訊飛人工智能生態已扶持企業達4000家,平台孵化企業150家,戰略投資近80家企業。

——“領頭雁”引來“遠方客”,智能語音產業成長壯大。

“我們是被科大訊飛吸引來的。”安徽聲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虞焰興說,2014年他帶領的團隊獲得“訊飛杯”全國智能語音應用開發者大賽二等獎,並以此為契機入駐“中國聲谷”。如今,解放雙手的會議速記機、護眼伴讀的智能語音閱讀台燈、直接喊“拍照”就可掃描的智能語音高拍儀……聲訊信息的產品已涉及多個領域。

像虞焰興那樣的創業者還有很多。截至目前,科大訊飛開放平台聚集超過219萬個開發者團隊,開放434項平台能力,總應用數超115萬。“中國聲谷”的智能語音產業也已經成為全國龍頭,產值佔該產業全國總產值的44.2%,其基於智能語音技術的智慧辦公、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行業應用產品在國內市場份額達70%。

——“一業精”換來“百業通”,智能語音開啟智能產業的大門。

陪伴科大訊飛的成長,中國科技大學在2012年專門成立了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先研院),聚焦創新成果轉化,致力於成為高科技產業的孵化基地。

中科類腦就是一家依托中科大成長起來的人工智能企業。其推出的類腦智能開放平台,匯聚了180項全球領先的工程算法及150項高價值數據集,以降低人工智能學習使用門檻、提高開發效率。

中科類腦董事長劉海峰形象地作了一個比喻:“平台就像是一個廚房,基礎算力是廚灶,海量數據是素材,機器學習算法是調料,開發者是廚師。隻要進入廚房,所有材料都是齊全的,廚師都能輕鬆使用,從而大幅提高開發效率。”

從單一的智能語音產業拓展至人工智能全領域,一個人工智能創新生態已然形成,“中國聲谷”的發展風生水起。在消費品領域,華米科技自有品牌智能手環出貨量位居全球第四﹔在網絡安全領域,新華三連續4年佔據網絡管理軟件市場份額第一﹔在智慧城市領域,安徽航天信息的“智慧稅務”辦事大廳即將對外開放。合肥在“2020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創新力城市榜單”排名全國第四、全球第四十七,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的重要陣地。

政策支持力度大

搭平台、設基金、聚人才,讓集群企業展現活力

6位創始人房產全部抵押,所借貸款卻隻夠發工資﹔房產被抵押后,連小貸公司都不願意放貸。誰能想到,這是上市公司華米科技2013年遇到的窘境。

“特別感謝合肥政府部門,利用信用擔保的方式幫我們獲得幾百萬元的銀行貸款,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華米科技副總裁章曉軍說,雖然這筆貸款的數額遠遠比不上后來投資機構給予華米的投資額,但這次“雪中送炭”華米永不忘記,“我們壯大了,但不會離開合肥”。

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培育成長,離不開“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形成合力。“十四五”時期,“中國聲谷”營業收入要實現5000億元,這股合力還要更大、更穩、更可持續。

設基金,產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從成立之初起,“中國聲谷”就積極利用產業資金撬動集群發展。2018年12月,總規模達50億元的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金正式設立,全面配套“中國聲谷”建設。目前,產業發展基金首期10億元已全部出資到位,已完成投資7.33億元,二期基金正在籌備中。

此外,“中國聲谷”還與建設銀行等金融機構聯合推出“中國聲谷信用貸”,讓集群企業可以更便捷、更高額度地獲得銀行貸款,降低融資成本。截至2020年底,該信用貸累計放貸額已超10億元。“我們希望通過搭建園區金融服務體系,更好挖掘具有成長性的項目,引入有競爭力的外部項目,從而全面推動集群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合肥高新區聲谷人工智能產業促進中心理事長祁東風說。

搭平台,產業發展釋放新活力。

對初創型企業而言,開拓市場、制造樣品往往都是難題。祁東風介紹,“中國聲谷”投資建設了制造中心,為集群企業提供產品設計、智能裝配、3D打樣、檢測檢驗等服務,解決企業產品試制“南下北上”難題,又以集群名義開設線下體驗店、線上旗艦店,為企業打通銷售渠道。

“在‘聲谷’創業,隻要你能想出來,我們就幫你做出來、賣出去。”祁東風說。

聚人才,產業發展有底氣。

在“中國聲谷”,不少明星企業的創始人都來自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先研院就已孵化企業271家,累計申請專利超200項。可以說,高校是“中國聲谷”的人才寶庫。

四維圖新就是奔著“人才”二字來到合肥的。“合肥人才類型結構全面、人才儲備豐富,非常符合公司的發展戰略,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合肥四維圖新總經理宋鐵輝說。

“‘中國聲谷’的發展,為城市儲備了多方位、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這是集群發展的一大收獲,也是集群未來發展的基礎。”合肥市經信局副局長潘若愚介紹,為了吸引更多人才,“中國聲谷”也在加快創新平台的建設。截至2020年底,已建有國家級技術創新載體1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2家,國家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30家,並正在積極爭創智能語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讓更多高校畢業生留在合肥,吸引更多軟件工程師扎根合肥,‘中國聲谷’才能始終‘先聲奪人’。”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04日 第 18 版)

(責編:吳西露、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