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主任”到“小村醫”——
駐村醫生雷柯:從淮北到黃山 以心為燈守護生命

雷柯,安徽省淮北市中醫院急診科主任,從事急診急救、心血管疾病臨床工作23年,曾獲“淮北市三八紅旗手”“優秀黨務工作者”“安徽省健康素養巡講專家”等榮譽稱號。
2019年8月29日,作為“百醫駐村”行動第二批駐村醫生,雷柯第一次到黃山歙縣岔口鎮文山村駐村。自從雷柯來后,村裡有了新變化,小病有人看、慢病有人管、大病有人轉,村民們求醫問藥不再是難題。
駐村醫生雷柯與群眾在一起。蘇穎供圖
從淮北到黃山
歙縣岔口鎮文山村,與昌溪鄉接壤,著名的文昌古道從這裡經過。全村戶籍人口600多人,常住人口200多人。這裡曾是一個村醫“空白村”,離岔口鎮衛生院有4公裡盤山路,老百姓看病一直都是“老大難”問題。
2019年8月29日,雷柯第一次到文山村。來之前她想,自己在三甲醫院工作多年,接受過系統的全科醫師培訓,取得了心理咨詢師的証書,完全可以滿足村民的醫療需求。但又有點忐忑,因為自己沒有在農村工作經歷,對皖南山區的醫療衛生狀況了解不多。
初到文山村,簡陋的屋子裡,一張破舊的桌子,配備的第一批醫療器械,擺在桌上的“老三件”——聽診器、血壓表、體溫表,瞬間將雷柯對南方的新鮮感一掃而盡。
踏著斑駁的青石板,上門走訪貧困戶,更讓雷柯真切感受到開展健康脫貧“百醫駐村”行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當晚,她找出紙和筆,寫下了近期和未來兩年的工作計劃。“身為健康脫貧‘百醫駐村’駐村醫生中的一員,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心為燈,做生命的守護天使,在基層一線接受鍛煉、貢獻才智、服務群眾,實現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
駐村醫生雷柯上門為老人體檢。蘇穎供圖
從“大主任”到“小村醫”
春節后,雷柯駕車從淮北市到文山村,上班由徒步改為開車。之前,從住地到駐村,蜿蜒的盤山路上,不論風雨陰晴,幾乎每天都有一個嬌小的身影,邁著堅毅的腳步。“每天上班必走1小時,路上碰不到幾個人,大蛇倒遇到過好幾次。”
身處艱難環境,意志更加堅定。她決心轉變角色,當好村醫,不負使命和重托,全面完成駐村任務。
她在常住人口中做了一次健康普查,把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全部管理起來,定期隨訪、叮囑用藥,經常上門開展健康宣教。
村口有家小店,是村民進出的必經之地。雷柯經常守在這裡“攔截”過往的村民,為他們監測血壓、血糖,宣傳慢性病防治知識。茶園、地頭、石板路上,巷弄裡、門闕口、鍋灶邊,留下一個個隨訪的忙碌身影。
駐村3個月后,文山村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她都心中有數。期間,村衛生室有了新變化,配備了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備,添置了健康一體機,具有體溫、血壓、血糖、心電圖、尿常規、血氧飽和度、心率等多項檢測功能。
83歲的吳春梅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以前去衛生院,得先從家裡走40分鐘到村口的乘車點,看個病一來一回,至少半天時間。如今在衛生室就能看病、開藥、做檢查,步行僅需10分鐘。常有村民感慨,總算可以在村裡看病了,還是城市大醫院來的專家提供服務哩!
從“雷醫生”到“貼心人”
駐村以來,雷柯上門隨訪992人次﹔家庭醫生簽約226人次﹔衛生院帶教查房52次﹔開展健康教育進校園講座16次,參加學生589人次﹔開展村民健康知識宣教16次,參加村民686人次……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雷柯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績單。
“百姓一有事,就來村衛生室找我,不光醫療上的事,其他瑣事,他們也經常先問我怎麼辦。”雷柯說。每天往返鎮村之間,常有上了年紀的村民讓她幫忙捎帶生活日用品。
漸漸地,雷柯習慣了去村民家中串門,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她越來越深得村民的信任,被他們當成自己的貼心人。雷柯說,村民們視她為家人讓她感到溫暖,也更加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
天寒地凍時,一些村民會熱情地遞過來一個火熥﹔到了中秋節,有的村民會往她的手裡硬塞兩塊土月餅﹔路上見了面,村民們會親切地喊一聲“雷醫生”,還告訴她山路不好走,要注意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正值春節假期,雷柯第一時間從淮北返回文山村,開展返鄉人員摸排登記、體溫監測,嚴防輸入,把好關口,當好疫情防控的“守門員”。她總是主動上門送醫送藥,滿足居家隔離群眾的醫療需求,做好慢病患者的用藥保障。
“這裡的老百姓,看個病真的不容易,希望今后能繼續開展‘百醫駐村’工作。”雷柯表示,願意通過“師帶徒”的形式,為村衛生室培養接班人,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為文山村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許晟 蘇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